库尔斯沙嘴(德语:Kurische Nehrung、俄语:Куршская коса、立陶宛语:Kuršių nerija、拉脱维亚语:Kuršu kāpas),或译作库尔什沙嘴 [1](p. 69),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沙洲,把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分开,长98公里。目前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所管辖。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地理
库尔斯沙嘴从南面的桑比亚半岛一直延伸到其北端,紧邻一条狭窄的海峡,对面是立陶宛大陆的港口城市克莱佩达。约52公里(32英里)的库尔斯沙嘴属于立陶宛克莱佩达县,而其余的属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沙嘴的宽度从俄罗斯(Lesnoy 村附近)的最小 400 m(1,300 英尺)到立陶宛(Nida以北)的最大 3,800 m(12,500 英尺;2.4 英里)不等。库尔斯沙嘴形成于公元前3千年左右。冰碛作为其基础;后来风和海流贡献了足够的沙子,使地层升高并保持在海平面以上。这个狭窄的浅滩的存在取决于沙子输送和沉积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西南的沙源被切断,例如大型港口的建设,沙嘴会被侵蚀并最终消失。因此,从地质学上讲,它是一种短暂的海岸堆积现象。然而最有可能的是库尔斯沙嘴内的潟湖最终会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填满,从而创造出新的土地。[2][3]
历史
据波罗的神话,库尔斯沙嘴是由女巨人涅林加堆在海边。从约800年到1016年,沙嘴是考普城的所在地,这是一个尚未被挖掘的主要异教贸易中心。在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所占据,建设了梅梅尔(1252),诺伊豪森(1283)等城堡。人类对该地区的重大影响始于16世纪,由于过度放牧和伐木造船,沙嘴的森林遭到破坏,导致沙丘掩埋了不少村庄,普鲁士政府对这些问题感到震惊,于1825 年发起了大规模的重新绿化和重新造林工作,19世纪后期克莱佩达邮政站的所有者乔治·大卫·库沃特(George David Kuwert)重新开始了沙嘴的造林工作,由于这些努力,现在大部分沙嘴都被森林覆盖。[4]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尼登周围的沙丘景观受到来自柯尼斯堡的风景画家和动物画家的欢迎。赫尔曼·布洛德的客栈成为了“表现主义艺术家聚集地” (Künstlerkolonie Nidden) 的核心,画家们通常在布洛德的旅馆住宿,并将他们的一些作品留给他。1890年洛维斯·科林斯(Lovis Corinth)曾住在这里。有些人还在附近建造了自己的住宅,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在假期走访克莱佩达时就决定在一座小山上建避暑别墅,1930-1932年的夏天,他和家人在这里度假,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Joseph und seine Brüder )的部分内容就是在这里写成的。由于受到纳粹的威胁,托马斯·曼在1933年离开了德国,再也没有回到克莱佩达。克莱佩达地区于1939年再次被纳粹德国吞并,他的房子在赫尔曼·戈林的要求下被没收,用作德国空军军官的休闲场所。[4]
直到20世纪,该地区的大多数人都以捕鱼为生。从1901年到1946年,Rositten村(今Rybachy)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鸟保护区的所在地,保护区是由德国鸟类学家Johannes Thienemann倡议建立的,因为沙嘴是鸟类迁徙的重要落脚点。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梅梅尔连同库尔斯沙嘴北半部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被立陶宛吞并,于1923年正式更名为克莱佩达,克莱佩达当时仍然是德国人占多数,与剩余的东普鲁士一半的的沙嘴边界位于南部仅几公里处。德国人在二战后被苏联占领军以武力驱逐,与当今加里宁格勒州的其他地方一样,俄罗斯在整个俄罗斯控制的沙嘴地区将历史悠久的德国地名更改为俄罗斯地名。苏联解体后,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德国人,主要是该地区原德国居民的后裔,选择库尔斯沙嘴(尤其是克莱佩达,因为德国人前往立陶宛不需要签证)作为他们的度假胜地。[4]
文化
今天的库尔斯人是一个几乎灭绝的波罗的海民族,居住在库尔斯沙嘴沿岸,1649年库尔斯人从梅梅尔迁移到但泽(今格但斯克)。最终被德国人同化,除了沿库尔斯沙嘴的一些人仍然维持其文化。在19世纪,库尔斯沙嘴主要由库尔斯人居住,南部有德国人,北部有立陶宛人。库尔斯人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认为是拉脱维亚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拉脱维亚从俄罗斯帝国获得独立,曾以库尔斯人是拉脱维亚民族对库尔斯沙嘴提出声索。由于同化和其他原因,库尔斯人的人口不断减少;甚至在1945年之前就不存在了,那时沙嘴还是德国领土。[5]
-
库尔斯三角旗
-
墓地遗址
-
墓地遗址
-
小旅馆和咖啡馆
-
鱼餐厅
自然
库尔斯沙嘴是欧洲最高的移动沙丘的所在地。它们的平均高度为35米(115 英尺),但有些可以达到60米(200 英尺)的高度。从沙滩到沙丘、湿地、草地和森林,沙嘴存在多个生态群落。其位于东大西洋迁徙路线上,这意味着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经常访问此地。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期间,有1000到2000万只鸟飞过该地,许多鸟在那里休息或繁殖。只有一条道路横贯库尔斯沙嘴。连接俄罗斯一侧的Zelenogradsk和立陶宛一侧的Smiltyne。沙嘴与立陶宛大陆不相连。汽车渡轮提供了位于湖口的Smiltyne和克莱佩达之间的交通连接。由于沙嘴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唯一允许在官方定居点外建造的建筑是渔棚。[6][7]
旅游
沙嘴上最大的城镇是立陶宛的尼达,一个受欢迎的度假胜地,是立陶宛和德国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库尔斯沙嘴的西部海岸线是海滩和沙丘的所在地,Parnidis沙丘海拔高达 52 米(171 英尺),当地居民认为这个名字来自“穿越尼达”的意思,因为这个沙丘曾数次被风吹的穿过尼达。科学家估计,每个人在陡峭的沙丘斜坡上攀登或下降都会造成数吨沙子的移动,因此徒步旅行者只能在指定的路径上攀登。1995年在Parnidis沙丘上建造的花岗岩日晷可以准确显示时间。日晷于2011年在被风暴破坏后重建。日晷是一个石柱,高13.8米(45 英尺),重36吨。刻有小时和半小时的凹口,还有四个额外的冬至和昼夜平分点凹口。从天文角度来看,该地是立陶宛设立日晷的理想场所。[8]
环境
库尔斯沙嘴经常被宣传为大自然的避难所,但存在与环境相关的问题。由于旅游业和渔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海洋和海岸线的污染可能对该地区的独特自然和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在距离库尔斯沙嘴海岸线22.5公里(14.0 英里)的俄罗斯Kravtsovskoye (D-6) 油田的海上钻井设施引发了对可能发生的石油泄漏的担忧。2002年至2005年间,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的当地环保人士抗议卢克石油公司开发油田的计划,认为其可能对环境和旅游业(该地区的重要收入来源)造成的巨大破坏。但这些担忧并没有得到俄罗斯政府的支持。然而,他们得到了立陶宛政府的支持。该油田距立陶宛领海边界约4公里(2.5 英里);盛行的向北洋流意味着如果发生泄漏,立陶宛海岸线将受到很大的破坏。反对D-6的运动几乎没有得到国际支持,石油平台于2004年开始运营。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两国同意对D-6项目进行联合环境影响评估,包括缓解溢油风险。截至2010年,评估和和解项目尚未完成。另一个担忧是旅游业的增加破坏吸引游客的自然环境。为此,游客被禁止在沙嘴的某些地区徒步旅行。库尔斯沙嘴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比立陶宛或加里宁格勒州的其他地方更高,例如那里的风暴往往更强。由于树木对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夏季发生的森林火灾对当地生态的危害更大。[9][10][11]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