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家马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家马克(德语:Reichsmark;标记:RM),又名帝国马克,为德国自1924年至1948年6月20日所通行的货币。国家马克的发行是为了替代已经极度贬值的纸马克。国家芬尼(德语:Reichspfennig、简称为:Rpf)则作为国家马克的辅助货币(辅币),而每1国家马克则等价于100国家芬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马克分别被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所取代。

Remove ads
简介
帝国马克最早是根据1924年8月30日的《铸币法》(Münzgesetz)开始使用的[1]。
1914年至1923年间,原先使用的“纸马克”因为恶性通货膨胀而完全失去了购买力;虽然起先货币通膨的程度不大,但随着1923年法军占领鲁尔和之后,便开始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从1923年11月15日起,德国透过发行以地产为担保的地租马克从而稳定货币经济,然而这只是替代型的非正式货币,德国政府仍旧需要发行新的正式货币。
隔年,德国政府终于发行新的货币,即为帝国马克。
旧的纸马克与新的帝国马克间的汇率为1,000,000,000,000:1(一兆比一),等同纸马克对地租马克的汇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帝国马克与地租马克的价值相同。
硬币
魏玛共和国(1924—1933)
由于地租马克与帝国马克的价值相同,故早期的硬币设计是直接沿用地租马克的设计相近。
/
纳粹德国战前期(1933—1939)
当纳粹党上台后逐渐将硬币的花纹改变为带有纳粹党徽的设计
Remove ads
二战期间(1940—1945)
当二战全面爆发时,德国开始限制相关原料的使用,故开始铸造以锌及铝为主的新式硬币以取代之前以青铜合金及铝金属为主的硬币。
Remove ads
钞票
魏玛共和国(1924—1933)
* 交易活动则延至 1934 年 1 月 31 日
Remove ads
/
纳粹德国(1933—1945)
*20马克的纸币设计最初是用于奥地利发行的100先令纸币,但由于最后德奥合并而不再发行,该版钞票的设计概念便被转移至20马克钞票上。[5]
Remove ads
德国苏占区(1948年6月23日—1948年7月24日)
战后,苏占区政府于1948年开始以在原有的帝国马克钞票上加贴邮票的方式来充当临时的货币使用,其中西方占领区已于6月20日改用德国马克,7月24日德国苏占区开始流通东德马克。
汇率
铸币厂戳记
由于德国的特殊历史性,因此国内拥有许多独立的铸币厂。
而为了表明该硬币所属的铸造厂,故每间造币厂都拥有自己独有的字母戳记。
因此,透过观察硬币上的戳记,便可准确地识别出该枚硬币产自何处的铸币厂。
但并非所有铸币厂都会在每一年生产硬币,造币厂也只会被授权生产一定数量的硬币,其中一些造币厂分配的产量比其他造币厂多。因此,一些生产数量较少的铸币厂所生厂的带有铸币厂戳记的硬币会比其他硬币更稀有。
在银质帝国马克的硬币上,造币厂标记将会位于硬币左侧的日期下方。而在较小面额的帝国芬尼硬币上,铸币厂标记位于硬币底部中心。[9]
Remove ads
铸造量
购买力
国家马克的购买力资料[11],由德国央行根据2020年欧元平均购买力给出,资料如下[12]:
- 1 帝国马克 1924 = € 4,30
- 1 帝国马克 1928 = € 3,70
- 1 帝国马克 1933 = € 4,70
- 1 帝国马克 1937 = € 4,50
- 1 帝国马克 1939 = € 4,40 (据资料来源所说,该数值有很大不确定性), 另一项资料[13]指出大约为 € 6,43
参见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