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赖斯通龙(属名:Brighstoneus,取自怀特岛上的布赖斯通镇,或译闪石龙)是英国早白垩世威塞克斯组的一属鸭嘴龙形类恐龙,模式种兼唯一种是席氏布赖斯通龙(Brighstoneus simmondsi),所知来自于部分骨骼。[1][2]
历史
1978年夏季,怀特岛西南海岸的一场暴风造成田庄岭峭壁坍塌,使当中的化石清晰可见,掉落至其下的海滩。来自贝辛斯托克的亨伍德(Henwoods)家族来此度假,借了一些镐和铲子将采集的骨骼带回家。隔周地质系学生戴维·理察兹(David Richards)造访该地点并带回更多化石。他将化石交给怀特岛地质博物馆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在那里古生物学家亚伦·查理格将化石鉴定出两个不同物种,一种是禽龙(后来改成曼特尔龙),另一种则是兽脚类后来命名成新猎龙。[1]
理察兹曾表示还有更多骨骼尚待发掘。“禽龙”化石引发了最多关注。1980年代初期,伦敦自然史博馆派出一个团队前往进一步的挖掘,怀特岛当地也有许多业余古生物学家,他们在博物馆团队的指导下将田庄岭的岩层进行系统化的挖掘。齐斯与简妮·西蒙兹(Keith and Jenny Simmonds)发现了更多骨骼,其中将关注焦点转移至新猎龙的进一步发现,而植食性恐龙的骨骼则渐被忽略。[1]
当狂热的业余古生物学家兼恐龙岛之友基金会董事杰洛米·洛克伍德(Dr. Jeremy Lockwood)决定对怀特岛上发现的禽龙类化石进行大规模的编目整理时,一切开始起了重大变化。他注意到1978年发现的标本牙齿数目比禽龙或曼特尔龙都还要多很多,此外他将巨大的鼻部比拟为巴瑞·曼尼洛的鼻子。当后来得知曼特尔龙年代比该者还年轻约400万年之后,他得出结论认为这一定是某种未知的新物种。[1]
2021年洛克伍德、大卫·马提尔(David Martill)、苏珊娜·梅德曼描述、命名了模式种西氏布赖斯通龙(Brighstoneus simmondsi)。属名指来自布赖斯通镇,论文也提到这里曾是19世纪英国古生物学先驱威廉·福克斯的家乡。种名纪念化石发现者齐斯·西蒙兹(Keith Simmonds)。[1]
正模标本MIWG 6348出土于早白垩世威塞克斯组的植物碎屑沉积层,年代可追溯至1亿2500万年前的巴列姆阶。是一具包含部分头骨及下颌的部分骨骼,保存部位有:右前上颌骨、左右上颌骨、左右颧骨、左眼睑骨、左鼻骨、前齿骨、左右齿骨、八个脊椎、荐骨、六个荐椎、14个肋骨、左右髂骨、可能的前耻突、右坐骨、右股骨。这些骨头在6×5米的区域内,与无关的新猎龙骨骼混杂在一起被发现,其中尸骸可能在化石化之前即被食腐昆虫啃食。目前标本保存于怀特岛地质博物馆。这个经常与1976年发现的MIWG.5126标本产生混淆。由于曲折的发现历史,两个脊椎和一些碎片已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中,没有参与到2021年的描述论文中。[1]
描述
估计身长8米及9公吨。[1]
分类
布赖斯通龙被分类在禽龙类,除此之外确切位置难以确定,在多个系统发生学分析中,大致落在鸭嘴龙形类的基础位置。其中一项分析则排除于鸭嘴龙形类之外,与豪勇龙互成姊妹群。[1]
古生物学
古生态学
布赖斯通龙是威尔登群发现的第三种禽龙类分类单元,有别于同一区域的禽龙和曼特尔龙。正模标本与新猎龙骨骼一起发现,证明两种恐龙曾同期共存。[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