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化石人類遺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左镇人是台湾所发现的史前人类,因为其化石是在今台南市左镇区[注 1]菜寮溪所出土的,所以学者将其称为“左镇人”。左镇人化石过去曾被判定年代距今约2万至3万年,使其有“台湾最古老人类”的称号。根据2015年重新检定结果,判定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现代人(智人种),其年代测定距今3,000年。[1][2][3]
左镇人的第一片化石是在1970年8月,由台南市的业余化石采集家郭德铃[注 2]、郭东辉[注 3]父子所发现[5][4]。当时郭氏父子到台南县左镇乡的菜寮溪采集化石时,郭东辉在三重溪村落西南方的溪床上发现了一件头盖骨化石,但当时父子二人无法确定这是人类或猿类的化石,只是先保存起来[5][4]。
1971年11月19日,业余化石采集家潘常武等人在菜寮溪一带发现完整早坂犀牛化石、郭德铃发现台湾麋鹿角化石后,引起台湾省立博物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与国立台湾大学的注意,于是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宋文薰、地质系教授林朝棨偕同省立台湾博物馆馆长刘衍、主任金良晨、何勋尧等人在该年12月下旬南下勘察,之后顺道参观郭德铃的化石收藏品,其中包括郭氏父子在1970年发现的那块化石[5][4][6][7]。宋文薰与林朝棨在见过郭德铃给他们看的头盖骨化石后,认为相当贵重,遂带回台湾大学研究[5][4]。
1972年为了发掘整体犀牛化石,省立台湾博物馆聘请日本学者鹿间时夫[注 4]、大冢裕之[注 5]来台协助,在此同时台大林朝棨教授于1973年8月请他们将那块头盖骨化石带回日本鉴定[4][8]。而后在1974年1月潘常武将他所发现的另一块头盖骨化石交给鹿间时夫以一起研究,同年潘常武又将另一个头盖骨化石捐赠给省立台湾博物馆[8]。
化石在经过日本学者鉴定后,初步判断为现代人种,再经过氟和锰计量的测定后,认为绝对年代距今约有2万至3万年之久[9][6]。而由于上述三件人类头骨化石均发现于当时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的“臭堀”,故学者将之命名为“左镇人”[6]。而在这段期间,另外一位业余化石采集家—“化石爷爷”陈春木,又在冈仔林发现了四件头骨化石[8]。1976年,关于这些头骨化石的报告正式在《日本人类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上发表。而在1977年,潘常武将其采集到的一颗人类牙齿化石提供给台湾大学,次年陈春木亦邮寄陈济堂所收集的一颗人类牙齿化石给台湾大学,而后台大教授连照美曾对此进行研究[8][6]。
2014年国立台湾博物馆启动“左镇人再研究”计划,计划团队于2015年将左镇人头骨化石标本取样送到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检验[10][11],经“碳十四定年法”检验后,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头骨化石标本(AH006672)距今约3,000年,而另一个标本(AH006674)距今250年。为求谨慎,计划团队又在同年进行同一件标本(AH006672)的二次取样并送往澳洲国立大学进行检验,且在对方未知Beta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情形下进行,所得结果仍与前次检验结果相去不远,均将同一件标本(AH006672)的样本定年在距今3000年左右[3],确定推翻了以往认为左镇人是台湾最早的人骨化石、距今2万到3万年的看法[1][2][12]。而目前认为台湾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具有直立人特征的澎湖原人,出现在距今19万年的更新世中期。
由于左镇人只有发现化石,但没有发现考古遗址与相关的文化遗物[注 6][9],故仅能确认其存在,但其所属文化仅能推测可能是同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滨文化或是网形文化[6][13]。关于长滨文化的说法,是因为左镇人所生存的更新世时期台湾岛与亚洲大陆曾有数次的陆连现象,学者宋文薰认为台湾东部的长滨文化在从亚洲大陆传来之前,必先到过台湾西部,故左镇人可能是台湾西部长滨文化的主人[8]。然而,2015年的研究推翻了左镇人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可能性,因此目前所属文化不明[14]。
此外在菜寮溪采集到动物化石有不少具有疑似人类敲击加工的痕迹,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当地缺乏坚硬石材而改用石化的兽骨加工,但是否确实仍待进一步的研究[6][8]。
以下所列者为目前经过详加研究的化石资料,另外据《南瀛探索》、《左镇乡志》所述,除了这些化石之外,王良杰[注 7]于邦寮、龙沟二地采集到两颗牙齿化石,余顶旗[注 8]于臭堀采集到1颗牙齿化石,吴金德[注 9]于龙沟采集到1颗牙齿化石[6][5],故目前已知与左镇人有关的化石共有13件。
标本项目 | 发现地点 | 发现人 | 简介 | 备注 |
---|---|---|---|---|
右顶骨残片 | 臭堀 | 郭东辉 | 长7.8cm,最宽幅8cm,厚4.1-5.6mm,骨质密度2.58,略呈长方形;矢状缝完全未见愈合现象,长4cm[8]。鹿间时夫等学者依照解剖学特征推测这块骨头可能是来自年轻男性[8]。 | 下田信男测出该化石含氟量为0.76%,含锰量为0.25%,并声称其绝对年代为二万年到三万年[8][15]。但后来重新检测仅有3千年左右的历史[16]。 |
左顶骨残片 | 臭堀 | 潘常武 | 形状相当于4 × 5cm的长方形,厚4.9-6.5mm,上有密布的微血管印痕[8]。鹿间时夫等学者推测这块骨头可能是来自具有强壮颞肌的成年个体,性别不明[8]。 | |
右顶骨残片 | 臭堀 | 潘常武 | 外形成三角形,最长轴为3.7cm,厚4.0-5.5mm,有一边具有严重受损的矢状缝(长3.5cm),此外上面还残存三分之二的顶孔[8]。 | |
右顶骨残片 | 冈仔林 | 陈春木 | 由两片组成的一件残片,约呈7 × 8cm的四边形,上有矢状缝与人字缝[8]。 | 尾崎博等学者基于这四块骨片保存状态、性质相近,出土状况相合等因素,推测为同一个体所有,且该个体可能是成年男性[8]。连照美在其论文[注 10]中依据标本颜色浅、石化浅等性质初步认为这些标本比臭堀出土者年轻得多,暂且不宜称为“左镇人”[8]。 |
额骨残片 | 冈仔林 | 陈春木 | 约呈6 × 4cm的四边形[8]。 | |
枕骨残片 | 冈仔林 | 陈春木 | 形状不规则,有一端特别厚(11.5mm)[8]。 | |
右顶骨残片 | 冈仔林 | 陈春木 | 约呈4 × 1.5cm的长方形[8]。 | |
右上第一或第二大臼齿 | 臭堀 | 潘常武 | 冠长0.65cm,冠宽1.05cm,冠厚1.2cm,根长0.85cm,全长约1.5cm;咬合面接近菱形,磨耗严重;齿冠部分显示第一大臼齿的特征,但齿颈部、齿根等处则显示第二大臼齿的特征[8][6]。 | |
右下第一大臼齿 | 臭堀 | 陈济堂 | 仅有齿冠部分,冠长0.6cm,冠宽1.1cm,冠厚1.02cm;咬合面磨耗严重[8][6]。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