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萨原康修尔猿(Proconsul nyanzae),又名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是由路易士·利基(Louis Leakey)于1942年在鲁辛加岛上发现的灵长目化石物种。他与高斯克拉(Wilfrid Le Gros Clark)一同命名这化石为尼安萨原康修尔猿。[1]于1965年,埃尔温·西蒙斯(Elwyn Simons)及大卫·皮尔比姆(David Pilbeam)将牠编入森林古猿属中,并缘用同一个种小名。[2]
同年,路易士将几个从鲁辛加岛发现的7个化石命名为非洲肯尼亚古猿,并认为是威克肯尼亚古猿及人类的祖先,估计属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于1969年,西蒙斯及皮尔比姆将非洲肯尼亚古猿编入尼安萨森林古猿中。到了1978年,尼安萨森林古猿及非洲西瓦古猿均被重置入原康修尔猿属中。
于1999年的新发现[3],及重新分类下,非洲肯尼亚古猿再次分开出来,并组成了新的非洲赤道古猿,并于非洲古猿同属非洲古猿亚科。原康修尔猿及肯尼亚古猿未必与猿及人类是属同一分支,但有可能较赤道古猿更为古老。
形态
尼安萨原康修尔猿的上下颚齿式都是2:1:2:3。牠的上前臼齿很大,臼齿相对有较厚的珐琅质。牠的下颌骨较粗大。牠约重30公斤。
分布
尼安萨原康修尔猿生活在非洲大陆,而从发现化石的地方推断,牠们生活在干旱的林地。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