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28672867 Šteins)是1969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科莱·切尔尼克(俄语:Николай Степанович Черных)在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测台发现的主带小行星[1]。这颗小行星以拉脱维亚苏联天文学家卡利斯·斯坦斯拉脱维亚语Kārlis Šteins)命名[3]。2008年,欧洲太空总署的无人探测飞船罗塞塔号曾经造访这颗小行星。

Quick Facts 发现[1], 发现者 ...
2867 Šteins
Thumb
发现[1]
发现者尼科莱·切尔尼克
发现地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测台
发现日期1969年11月4日
编号
命名依据卡利斯·斯坦斯
其它名称 
小行星分类主带
轨道参数[1]
历元 2008年2月4日 (JD 2454500.5)
远日点405.132 Gm (2.708 AU)
近日点301.857 Gm (2.018 AU)
半长轴353.495 Gm (2.363 AU)
离心率0.146
轨道周期1326.736 地球日 (3.63 a)
平均轨道速度19.27 km/s
平近点角259.193°
轨道倾角9.946°
升交点黄经55.530°
物理特征
大小6.67 x 5.81 x 4.47 km[2]
质量?×10? kg
平均密度? g/cm³
表面重力? m/s²
? km/s
恒星周期6.05 h
转轴倾角
黄纬?
黄经?
反照率0.34 ± 0.06
温度~181 K
光谱类型E型
绝对星等(H)12.9
Close

物理特征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2006年出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小行星2867是一颗E-型小行星,直径大约为4.6公里[4]罗塞塔号在造访这颗小行星之前,曾经通过光变曲线分析发现,它的外观不规则,自转周期为6小时,没有卫星[5]

在罗塞塔号造访后,欧洲南方天文台将其描述为“天空的一颗钻石”,因为在远处看它的外观和钻石非常相似,一极比较宽,而另外一极是比较尖。在宽的一极有一个直径2.1公里的大环形山,这使得天文学家感到困惑:很难想象这颗直径在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能在如此猛烈的撞击下能够保存下来。[6]科学家通过罗塞塔号拍摄的照片计算出小行星2867的尺寸是6.67 x 5.81 x 4.47公里。[2]

罗塞塔号的造访

2008年9月5日,罗塞塔号无人探测器以8.6公里/秒的低速(相对于之前的速度)掠过小行星2867,两者的最近距离不到800公里。[7] 罗塞塔号计划将飞越两颗小行星,这是第一次,而第二次则在2010年飞越21号小行星鲁特西亚司琴星)。[8]罗塞塔造访的时机是在从探测器的角度看小行星刚好被太阳照亮的时候,使得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清晰而准确。[9]

表面特征

小行星2867的撞击坑命名方式非常奇特,是除了月海水星山脉外,没有以人名或地名等专有名词命名的。

小行星2867上的区(地形特征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以小行星2867的发现者命名。

More information 名称, 名字来源 ...
名称 名字来源
切尔尼赫区 尼古拉·切尔尼赫苏联天文学家。
Close

撞击坑

小行星2867的撞击坑,以各种宝石命名。

More information 名称, 名字来源 ...
名称 名字来源
玛瑙撞击坑 玛瑙
紫翠玉撞击坑 紫翠玉
铁铝石榴子石撞击坑 铁铝石榴子石
天河石撞击坑 天河石
紫水晶撞击坑 紫水晶
海蓝宝石撞击坑 海蓝宝石
金绿玉撞击坑 金绿玉
黄水晶撞击坑 黄水晶
钻石撞击坑 钻石
祖母绿撞击坑 祖母绿
石榴石撞击坑 石榴石
玉撞击坑
青金石撞击坑 青金石
孔雀石撞击坑 孔雀石
黑曜石撞击坑 黑曜石
缟玛瑙撞击坑 缟玛瑙
蛋白石撞击坑 蛋白石
贵橄榄石撞击坑 贵橄榄石
蓝宝石撞击坑 蓝宝石
黄玉撞击坑 黄玉
电气石撞击坑 电气石
绿松石撞击坑 绿松石
锆石撞击坑 锆石
Close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