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 伊卡洛斯 (发音: /ˈɪkərəs/ IK-ə-rəs) 是一颗阿波罗型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的分支),它的近日点比水星还要靠近太阳,也就是说,它是一颗水星轨道穿越小行星。它也穿越金星和火星的轨道。它于1949年被沃尔特·巴德发现,名称则源自希腊神话中飞得太靠近太阳的伊卡洛斯。
发现 | |
---|---|
发现者 | 沃尔特·巴德 |
发现日期 | 1949年6月27日 |
编号 | |
命名依据 | 伊卡洛斯 |
其它名称 | 1949 MA |
小行星分类 | 阿波罗型小行星, 水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金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
轨道参数 | |
历元 July 14, 2004 (JD 2453200.5) | |
远日点 | 294.590 Gm (1.969 AU) |
近日点 | 27.923 Gm (0.187 AU) |
半长轴 | 161.257 Gm (1.078 AU) |
离心率 | 0.827 |
轨道周期 | 408.778 d (1.12 a) |
平均轨道速度 | 22.88 公里/秒 |
平近点角 | 124.422° |
轨道倾角 | 22.854° |
升交点黄经 | 88.090° |
近日点参数 | 31.290° |
物理特征 | |
大小 | 1.4 公里 |
质量 | 2.9×1012 kg |
平均密度 | 2 ? g/cm³ |
表面重力 | 0.000 39 米/秒² |
0.000 74 公里/秒 | |
自转周期 | 0.094 71 天 |
反照率 | 0.4[1] |
温度 | ~242 K |
光谱类型 | U[来源请求] |
绝对星等(H) | 16.9 |
伊卡洛斯以9、19、或38年的间隔接近地球,在1968年6月14日,他很罕见的接近地球至640亿米(400万英里,或16倍的地月距离)。上次接近地球是在1996年,距离为1,510亿米,几乎是地月距离的40倍[2]。下一次接近地球是2015年6月16日,距离为810亿米(500万英里)。
伊卡洛斯计划
在1967年的春天,麻省理工学院的Paul Sandorff教授给他的学生一个系统工程的作业,制订一个计划:在伊卡若斯与地球碰撞的过程中,如何销毁伊卡若斯。这就是所谓的伊卡洛斯计划。时代杂志在1967年6月以专文不遗余力的报导了这个计划[3],并且在第二年将这些学生的报告及结成书出版[4][5][6]。这份报告也是1979年的科幻电影流星的灵感来源和基础[6][7]。
科幻中的伊卡洛斯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