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班小校又称小班教学,其形成过程称为减少班级规模(Class-size reduction,简称CSR),是指学生人数约为15-25人的班级,设立目的为提高师生比例以达到较优质的教育。[1]
小班制度是一项长期以来对许多区域具有理论吸引力的改革,美国教师联盟和国家教育协会支持小班小校的班级。但是也有其他人反对,认为小班小校对学生的成绩几乎没有影响。许多人担心减少班级规模的成本。[2][3]
两项最著名的小班小校研究是Project STAR,和1980年代中后期在田纳西州进行的SAGE项目,于21世纪初在威斯康星州进行。根据Project STAR和SAGE的工作进行的研究发现,即使在他们的教育生涯后期重新引入较大的班级规模,学习的积极基础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可能参加高级课程,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并主修STEM领域。[2][4]
随后对小班小校影响的研究将小班教学与学生和教师的各种认知和非认知益处联系起来,包括短期和长期,特别是在班级规模减少的早期阶段(K-3)。对于收入较低的学生和有色人种儿童来说,其收益特别明显,他们的经验是小班教学的两到三倍,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少数几个被证明可以缩小成就差距的教育改革之一。较小的班级也被发现对学校气氛,学生社会情感增长、安全和缺课率,家长参与和教师流失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有大量弱势儿童的学校。
以往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部分中小学的班级人数一直过多,一些学校班级人数大都在40人以上,有的甚至将近50人,导致教师教学和辅导的困难,学生的学习品质也难以提升,因此有人[谁?]提出降低学校和班级人数。
中华民国教育部为落实小班小校,曾拟定相关计划,但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政府经费拮据,若要减低班级人数势必要增设班级数或学校,然而教室、校地或增聘师资皆需要经费,因此一直无法落实执行,只在部分私校或者本身招生人数少的学校才容易落实。[5]
香港亦提出小班教学政策多年,亦得到教育界以及不少学生、家长的支持,惟特区政府至今仍未落实小班教育政策,加上“杀校”和削减教师人手(现时已略为舒缓),小班教学只在部分私校、直资学校和部分津贴小学[6]推行。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
近年来受到少子化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自然减少,但在台湾位于都市或人口移入较多区域的学校,以及香港一些较受欢迎(多为成绩组别较高)的学校,其班级人数仍然偏高。而世界各地的小班教学能否落实,也视情况而定,较为菁英的学校比较容易落实。
测量班级规模缩减效率的早期状态是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中在文献中使用不同类别大小定义的倾向。作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的直接衡量标准,教育界目前认为群体规模是教师“与每个学生建立直接关系的真正机会”的最佳衡量标准。一个更具延展性的定义和一个现在可疑的[7],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将宣布一种情况,其中一名教师领导一个班级,而另一名教师在后面做文书工作,但不与学生互动的一半大它的团体规模。[8]
过去,根据使用的衡量标准,研究人员倾向于对课堂规模缩减的好处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实施的建议大不相同。2002年,时任的乔治·W·布什总统领导的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Margaret Spellings)指出,需要对班级规模的含义进行标准化定义。
为了区分师生比例和班级规模,重要的是要了解几个关键的区别。一般来说,班级人数是指特定学校某一年级的平均班级人数。通常,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是通过将给定学校的教师总数除以该学校的完整入学人数来计算的。这种区别很重要,因为这个比例并不总是与班级人数相匹配(反之亦然)。例如,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可能较小,但小班的班级规模可能仍然大于学生与教师比率至人们可以接受的比重。[9]
1981年,当时田纳西州州长拉马尔·亚历山大,开始了一个三阶段项目“Project STAR”,以确定小班级的影响在最早的年级,和其中短期和长期成绩表现的班级规模。该计划于1985年扩大到二年级,到1987年秋季,它涵盖了幼儿园到三年级。[10]
2002年,威斯康星州通过启动Project SAGE(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开始自己调查“减少班级规模的智慧”。总共研究了9所低收入学校,他们的地点跨越城市、半城市和农村地区。评估包括实地考察,标准化评估,课程收集以及与教师、校长和学生的访谈。[11]
该研究的指导性假设是:
(1)单独的班级规模实施不足以促进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充分利用较小班级规模的教学方法的变化。(2)减少班级人数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3)概括需要仔细调整。每间教室都有独特而具体的背景。
PRIME TIME项目由前印第安纳州州长Robert D. Orr于1981年提出。目的是通过减少班级规模来提高早期学习体验的质量。
1966年出版的“科尔曼报告”引发了极大的议论,从本质上讲,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提供的任何资源。[12]
本报告所关注的确定“家庭背景”的确切因素“是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的收入、父母的犯罪历史和家庭结构”。该报告继续解释说,公共政策的重点是改善家庭资源而不是学校资源,这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这可能表明,试图减少班级规模的政策可能不会对学生的教育成就产生如同降低学生贫困水平的政策那样显著的影响。
关于小班小校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将小班教学与学生和教师的各种认知和非认知益处联系起来,包括短期和长期,特别是在班级规模在早期阶段减少时。事实上,减少班级规模是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引用的少数K12改革之一,证明通过严格的证据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13]。另一方面、班级规模大小,也可能与各方面影响比较没有关系。[14][15]
减少班级人数是教育改革,学生数量甚至更少,这些改革已被证明可以缩小成绩差距。对于收入较低的学生和有色人种的孩子来说,它的好处特别明显,他们经小班教学的成绩及学历是原本两到三倍。
较小的班级也被发现对学校气氛、学生社会情感增长、安全和缺课率、家长参与和教师流失问题产生正面影响,特别是在有大量弱势儿童的学校。
小班教学(20名或以下的学生)与学业成绩变好有关。小学初期和低收入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16]
小班教学可以使安全及纪律出现比原本制度下明显的进步。K-3小班的10年级学生平均0.32天未上课,而“常规”和“常规加辅助”班的学生分别为0.62和0.77天未上课。[17]
另外对于白人青少年出生率而言,女子的在较早时间分配到规模较小的班级,那么青少年阶段的出生率就会降低三分之一。
几乎所有研究都显示了小班级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面影响,包括反社会行为的减少(即反抗教育的作为)从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互动和/或从事对于破坏性行为)和增加亲社会行为(即遵循规则并与教师积极互动以及与其他孩子合作)。[29]
较小的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参与提高学生成绩的实践的机会。然而,一些研究人员担心教师是否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认为他们倾向于使用与大小班级相同的策略(主要是讲课)。[35][36][37][38]这种关注促使一些人倡导教师培训,以释放这项制度的全部潜力。
鉴于目前部分国家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一些评论员鼓励政策制定者考虑在削减重要预算时实施或扩大班级小班小校政策是否可行。[40]
然而,教师杂志民意调查显示,超过70%的现任教师认为大班教学是他们工作满意度和教学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41]他们指出,教师保留率低导致再培训费用增加,导致目前缺乏合适的教师。当面对不断更换的新教师时,学生的成绩也会因为不同老师而受到影响。
当前在学的学生也为他们的社区带来了更多的价值,尽管有其他经济学家质疑这一点,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较小的班级规模可以在内部收回成本。[42] 。然而,一个有效的发现是,拥有更多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的教师的学生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到27岁时,班级规模大小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小班教育的学生更有可能容易从高中毕业,以及上大学。[4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