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奥地利物理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东·蔡林格[5],又译安东·塞林格[6][7](德语:Anton Zeilinger;德语:[ˈtsaɪlɪŋɐ],1945年5月20日—),奥地利量子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他现在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他还是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维也纳分所主席[9]。他的大部分研究涉及量子纠缠的基本方面和应用。
安东·蔡林格 Anton Zeilinger | |
---|---|
出生 | 奥地利因河地区里德 | 1945年5月20日
国籍 | 奥地利 |
母校 | 维也纳大学 (学士, 博士) 维也纳工业大学 (特许任教资格) |
知名于 | 量子隐形传态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 伊利泽-威德曼炸弹测试问题 |
奖项 | 艾萨克·牛顿奖章(2007) 沃尔夫物理学奖(2010) 诺贝尔物理学奖(2022)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
机构 | 维也纳大学 慕尼黑科技大学 维也纳科技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墨顿学院 法兰西公学院 |
论文 | Neutron de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on a Dy-single crystal(1972) |
博士导师 | 赫尔穆特·劳赫 |
博士生 | 潘建伟[1] 托马斯·延内维恩[2] 斯蒂芬妮·巴兹[3][4] 马小松 |
2007年,安东·蔡林格获得英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个艾萨克·牛顿奖章,以表彰“他对量子物理学基础的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开创性贡献,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量子信息领域的基石"[10][9]。2022年10月,他与阿兰·阿斯佩和约翰·克劳泽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确立贝尔定理的违背验证,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杰出工作[11]。
安东·蔡林格于1945年出生于奥地利上奥地利州的因河地区里德。 他于1963年至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他于1971年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在赫尔穆特·劳赫的指导下完成了《Dy单晶上的中子去极化测量》的论文。 1979年,他获得了维也纳科技大学的大学讲师资格(特许任教资格)[12][13]。
蔡林格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任职[来源请求]。 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柏林洪堡大学、牛津大学墨顿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公学院担任访问职位 (国际主席)[来源请求]。 蔡林格荣获的奖项包括沃尔夫物理学奖(2010年)、英国物理学会的首届艾萨克·牛顿奖章(2007 年)、和费萨尔国王国际奖(2005年)。
他是7所科学院的院士[来源请求]。安东·蔡林格目前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名誉教授和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的高级科学家。 他于2013年至2022年担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4]。
自从2006年起,蔡林格担任奥地利科技学院董事会副主席,这是一个由蔡林格提议发起的雄心勃勃的项目。 2009年,他创立了国际学院 Traunkirchen ( International Academy Traunkirchen)[15], 致力于支持科学技术方面的天才学生。 他是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粉丝,甚至将他的帆船命名为42[16]。
最广为人知的是他首次实现了独立量子比特的量子隐形传态[17]。 后来,他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开发一种源,用于在两个加那利群岛之间自由传播隐形传输的量子比特[18]和超过144公里的量子隐形传输[19]。 量子隐形传态是许多量子信息协议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除了在量子信息传输中的作用外,它还被认为是在量子计算机中构建逻辑门的重要可能机制[20]。
1998年(2000年出版),他的团队率先使用纠缠光子实现量子密码学[21]。
然后,他还将量子纠缠应用于光学量子计算,在2005年[22], 他首次实现了单矢量子计算。 这是 Knill、Laflamme 和 Milburn 提出的基于量子测量的协议[23]。
蔡林格和他的小组关于长距离纠缠分布的实验始于位于多瑙河两岸的实验室之间的自由空间和基于光纤的量子通信和隐形传态[24]。然后将其扩展到整个维也纳市[25]和两个加那利群岛之间超过144公里的更远距离,从而成功证明与卫星进行量子通信是可行的。 他的梦想是将纠缠光源放到轨道上的卫星上[16]。 第一步是在意大利马泰拉镭射测距天文台(Matera Laser Ranging Observatory)的实验中实现的[26]。
安东·蔡林格与他的团队一起,为实现新的纠缠态做出了许多贡献。 当 Paul Kwiat 在蔡林格小组担任博士后[27]时,他与 Paul Kwiat 一起开发了偏振纠缠光子对的来源,成为全球许多实验室的主力军。 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首次展示为许多实验室开辟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8]。
蔡林格也对将量子力学扩展到宏观领域感兴趣。 1990年代初,他开始在原子光学领域进行实验。他开发了多种相干操纵原子束的方法,其中许多方法,例如原子德布罗意波在时间调制光波衍射时的相干能量转移,已成为当今超冷原子实验的一部分。 1999年,蔡林格放弃了原子光学,转而进行非常复杂和巨大的大分子—富勒烯的实验。 1999年成功展示了这些C60和C70分子的量子干涉[29],开启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2005年,蔡林格与他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机械悬臂的量子物理。2006年,蔡林格与在巴黎的Heidmann[来源请求]及在Garching的Kippenberg[来源请求]共同以实验证明了微镜在无反馈的情况下,借由辐射压达到自我冷却的效果。[30]
使用轨道角动量状态,他能够证明角动量的缠绕性高达300ħ。[31]
蔡林格撰写了550多篇科学文章,其中500篇经过同行评审,16篇被认为是高被引用论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