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故事揭示了爱、忠诚和良心比财富和社会地位要更为重要。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1]。
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人生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远大前程》全书共59个章节,叙述皮普三个阶段的人生。第一阶段共19章,第二、三阶段各占20章。在一些版本中,每一个阶段的章数都是从第1章从计起,但原作及最新版本都是由第1章一直写到59章,作者刻意在第19及第39章的末端,告知读者皮普已完成一个人生阶段。
第一阶段:皮普是一名孤儿,与坏脾气的姐姐和温柔的姐夫乔伊一同生活。虽然衣食贫乏,但皮普对这种生活及他的朋友感到满意,他遇到一个逃犯,威胁他。直至他被愤世嫉俗的郝薇香小姐雇用,陪伴她那位高傲而美丽养女艾丝泰娜玩耍。从那时起,皮普对艾丝泰娜渐生情愫,对自己的家世和身边朋友感到鄙视。皮普原本跟铁匠乔伊学艺,希望得到一技之长而求糊口,但一夜间,伦敦著名律师贾各斯受神秘人委托,要让他到伦敦接受绅士训练,皮普的人生自此出现大逆转。
第二阶段:舞台是伦敦。皮普在那里学习绅士礼仪、受良好教育、穿起漂亮衣服,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童年时,他要靠体力劳动过活,如今却拥有优厚的生活津贴。适应这一新环境后,他不但交上大批名流后人,还要与他们竞逐艾丝泰娜的芳心,最大对手正是情敌本特利·朱穆尔。皮普不止改变了身份地位,他亦开始出现阶级观念:当乔伊向皮普传送一个重要的消息时,皮普对这位昔日故友有欠教养的举止感到蒙羞。就在此刻,供养他过着上流社会生活的神秘人出现,皮普的梦想破灭,展开人生的另一个新阶段。
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他在刻意营造的上流生活中,渐渐领悟连串道德、身体及财政的困难。一个个令人吃惊的真相,令他对以前渴望的价值观深感怀疑,而他过去轻率抛弃某些重要事物后,如今已覆水难收。原作的结局是阴沉而令人哀愁,但在出版社压力下,狄更斯为皮普写下一段较圆满的结局。这一新结局是公认为最后的版本。不过,有些版本仍会使用原来的结局。
全书中,狄更斯一直以皮普的身份,追忆往事,自述他对生命的看法。虽然皮普从第一章起已知道所有事情的结果,但他只用铺垫(foreshadowing)的手法,使读者只有在事件发生时才知晓结果。
查尔斯·狄更斯给《远大前程》写了两个结局。在最初写的结局中,皮普在街上遇到艾丝泰娜,她在丈夫死后重嫁给了一个医生。艾丝泰娜与他简短地寒暄了一番,这时他相信最后也不会得到她的心。现在,他至少很开心地看到艾丝泰娜与从前的她已是截然不同,她已不是从前郝薇香小姐培养出的铁冷心肠女孩。
在人家跟他说这版本的结局太令人不开心之后,狄更斯再出版一个修订本,有含糊不清的结局,是说皮普在听到艾丝泰娜的丈夫朱穆尔的死讯后,重访沙提斯庄园杂草蔓生的花园。他意外地看到更大且更娇弱温柔的艾丝泰娜,她承认她已重新做人,悔过了。皮普和艾丝泰娜手牵手地离开了那花园,皮普知道“没有什么能把他俩分开了。”
《远大前程》在人们的心中是近乎最好的。这与19世纪末形成了对比,当作家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在他对狄更斯作品的研究时提醒《远大前程》的读者与他其他的作品比较主要被忽略了。这本书在完成后未能即时普及,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在狄更斯所写的书之中最缺乏他本身的风格。比起很多狄更斯其他的书,这本书中古怪的角色很多变得更令人相信。
皮普的性格与题目名称为主角姓氏的小说如《少爷返乡》和《雾都孤儿》中的主角性情有鲜明对比。在这些小说中,有关主角的描写非常简略,而周围的角色却远远令人感兴趣。尽管狄更斯可能不承认有如此缺点,但他便是一个皮普的原型。尽管他非常喜爱穷人并希望改善他们的处况,狄更斯仍感觉自己较他们优胜。 狄更斯作为伦理学者,负面地描写出有钱人家的但称赞地位低下的角色,尤其是本小说中的乔伊和毕蒂。这个信息关系于这小说其中一个中心思想,即社会的阶级分配以及其对个人身份的影响。
书的结尾是与狄更斯其他小说的差异所在的另一方法,这亦大大地感动了读者们对整倨故事的理解。结局都是破格地与他的其他作品不同,并显出了在作家的对作品结局的思想中矛盾和难以预料的心理状态。
像很多狄更斯的其他小说一样,《远大前程》被多次拍制成电影或电视剧:
是一套描述在澳洲的马洛维奇的历险的电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