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音(consonant,中国大陆作辅音,港澳台作子音,中国大陆旧称子音、仆音[1]),在调音语音学中是音位的一种,与元音相对,发音的调音环节中气流在调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完全或部分阻碍。
辅音的发音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这三个阶段的情况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辅音。[2]
特征
辅音可以依据数个发音特点加以分类:[3]
- 调音方法:辅音发音的机制,例如鼻音(通过鼻腔)、塞音(气流被完全阻塞)、或是近音(近似元音)。
- 调音部位:在声道中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及所牵涉到的发音器官,例如双唇、齿龈、软腭等。一个辅音有时可能牵涉不只一个发音部位,例如腭音化或喉壁化的辅音。
- 清浊音:辅音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模式。发浊音时,声带有充分振动;发清音时,声带完全不振动。
- 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一辅音从除阻的一刻到声带开始震动,中间所经过的时间。送气与否与VOT有关。
- 气流机制:通过声道的气流的产生机制。在大多数语言中,所有辅音都采取肺呼气机制(pulmonic egressive),但部分语言也会使用紧喉音(ejectives)、内破音(implosives)、搭嘴音(clicks)等气流机制不同的辅音。
- 长度:辅音的发音中,阻塞维持的时间。例如在日语、意大利语、芬兰语等语言中,一般辅音与双辅音(阻塞较长,或称长辅音)代表不同的音位。在爱沙尼亚语及少数其他语言中,甚至有三种不同的辅音长度,虽然牵涉其中的发音差异较为复杂。
- 发音时的力道:一个尚未完全确立的特点,因为目前没有观察到任何语言纯綷以力道来区分不同辅音。
所有的辅音均能以上述的特点加以描述,例:汉语中的"t"即为"清齿龈塞音" [t](未标明气流机制)。
有些辅音会被区分为强(fortis)或弱(lenis),如"p/b"、"t/d",但这属于音韵学(phonology)而非语音学(phonetics)上的区分。
Remove ads
辅音系统的规律
参看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