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明德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主教明德学校(英语:Meng Tak Catholic School,缩写为MTCS)是香港东区柴湾一所天主教津贴男女校,为中文授课的小学,于1952年创校,由天主教玛利诺修会主办,1975年移交天主教香港教区,2006年转为全日制小学。创校神父为文显荣神父。现任校长为许加路先生,校监为谭永明神父。设有法团校董会、家长教师会及旧生会。


简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
爱人如己(圣经)
校方解说指“亲民”解作亲近民众,与圣经中“爱人如己”相符合,本着基督精神,以爱和热诚培育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正确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使学生能效法主耶稣,以爱主、爱人及惜物作为生活的取态,有良好的品德及服务他人的精神。
MTCS的深层意义[1]
Modest:谦逊、节制
Trustworthy:值得信赖
Conscientious:凭良心尽责做事
Sympathetic:富同情心及怜悯心
校方解说指这些都是学校重视的价值,正好与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奉行全人教育而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共处、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有共通的地方。
史略
1952 年由文显荣神父创办,命名为玛利诺明德小学校,是东区柴湾的第一所小学,标志着玛利诺修会的办学及管理。
1975 年,玛利诺修会把办学权移交给天主教香港教区,学校遂成为一直属主教管治的教区小学,继续以基督的精神,以爱及热诚培育学生,学校由此而易名为“香港柴湾明德小学”。
因应同系圣贞德小学于2002年停办,此校遂与柴湾天主教海星小学一并接收该校学生[2]。
2006 年迁入新校舍,学校易名为为“天主教明德学校”,为学生提供全日制上课。除着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外,透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如社会服务、德育及公民教育、兴趣小组等,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此外,学校四社以四位圣史:马尔谷、玛窦、路加及若望命名,由小学开始便拓展及建设社际团队,学生贯彻始终以各社的主保为学习楷模。
校歌
我校矗立东方之珠,爱我明德恪遵诗书,
众山环抱沧海前横,地擅形胜玉韵金声,
校训法主爱人如己,一堂济济诵主圣言,
师道矜式步武前贤,努力学业同报主恩。
历任校监
- Sr M. Jean Theophane (1953-1964)
- Sr. Marilyn Martin Elliot (1964-1966)
- Sr. Agnes Christine Welscher (1967-1969)
- Sr. Rose Bernadette (1969-1971)
- 李淑贤修女 (1971-1975)
- 林焯炜神父 (1975-1981)
- 黎和乐神父 (1981-1996)
- 麦健泰神父 (1996-1997)
- 余福绵神父 (1997-1999)
- 马月霞女士 (1999-2001)
- 陈德雄神父 (2001-2006)
- 冯赐豪神父 (2006-2014)
- 锺名挥先生 (2014-2024)
- 谭永明神父 (2024-至今)
历任校长
- Miss Chen H. Y. Donna(1953 - 1954)
- Sr. M. Jean Theophane(1954 - 1954)
- Mr Cheng Wai Yat(1953 - 1954)
- Mr Poon Iu Wing(1954 - 1957)
- 黄景行女士(1957 - 1964)[3]
- Sr. Marilyn Martin Elliot(1964 - 1966)
- Sr. M. Famula(1967)
- Sr. Agnes Christine Welsche(1967 - 1969)
- 黄景行女士(1970 - 1971)
- 李淑贤修女(1971 - 1975)
- 吴明瑛女士(1975 - 1983)
- 梁慧中女士(1983 - 1988)
- 赵孝德女士(1988 - 1992)
- 郑光翔先生(1992 - 1995,原柴湾海星小学下午校校长)
- 黎洁霞女士(1995 - 1998)
- 丁德贞女士(1998 - 2015)
- 梁孝友先生(2015 - 2021)
- 许加路先生(2021 - 现在)
分社
为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由小一开始已按班别编入下列四社直至毕业,透过经常举行的社际活动发挥与人合作,让各社的老师及同学建立友爱共融、加强师生之沟通,借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建立团队精神。
玛窦社(St. Matthew House): 红社
马尔谷社(St. Mark House): 紫社
路加社(St. Luke House): 绿社
若望社(St. John House): 黄社
社际活动包括:社领袖生选举、常识科时事问答比赛、校运会社际比赛项目等。
特色
为切合学生需要,有自拟的校本教材,如英语文法、汉语拼音、数学科的调适课程等,也有为能力稍逊的学生安排分开小组学习。
除基本的课外活动,该校重点项目为其四大校本资优小组(English Drama,奥数,小小科学家,剪片特工)、舞蹈小组及新兴的花式跳绳队伍,每学年都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尤其剪片特工小组经常获得奖项。
另外,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行STEM教育,该校亦设有机器人制作小组及程式编写小组,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及逻辑思考能力。该校已于2016年下半年完成Wifi900工程[4],全校范围均能无线上网,将致力发展电子学习及移动学习,学生透过利用平板电脑移动应用程序工具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及趣味,促进自主学习的机会。2018/19学年开始,部分班别开展了自携装置(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电子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果效,从小培养学生运用资讯科技的态度。
由于相邻的旧校舍业已交还政府,并成为法国国际学校(小学部),故每学年都有不少交流活动。
明德艺术教育
明德艺术教育计划
- 结合视觉艺术及音乐理论,应用资讯科技优化跨学科课程,扩阔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 营造校内艺术文化及表演氛围
-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触觉及评赏能力
Arts Studio 艺术工作坊/赏析
- 一连串扩阔艺术视野的活动,包括艺术工作坊、赏析,从探索、创作、表演、展览及评赏艺术方向,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及欣赏能力。
- 艺术工作坊中曾制作马赛克制作、禅绕画、热缩片锁匙扣/吊绳、拼豆、蝶古巴特小布袋、和谐粉彩绘画艺术赏析曾探索莫内、梵高
艺墟表演
- 一年级及三年级的学生自制表演用的服装、面具及艺术装置,于Arts Studio舞台演绎了《化妆舞会Fashion Show》及《音乐故事面谱剧场》中不同的角色及故事情节,展现自信的光芒。
明德艺术节
- 二年级、四年级学生于礼堂舞台因应不同音乐主题演绎了不同风格的《彩带跳舞吧》及《放射‧鼓乐》,配合灯光、服装等达至舞台效果,学生投入演出,有效推广表演艺术,发挥学生创意潜能,启发及培养学生的艺术触觉。
法团校董会
于2014年4月1日成立。
家长教师会
于1997年5月19日成立,每年均有制作会讯,举行会员大会,邀请校外讲员为家长提供讲座,并致力举办各项亲子活动如旅行、入营、历奇、运动,以加强家校的伙伴关系,发展家校合作。
附近地标
- 港铁柴湾站
-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
- 柴湾警署
- 张振兴伉俪书院
- 法国国际学校(小学部)(柴湾校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著名/杰出校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