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中国当代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多(1951年—),原名栗世征,现代诗人,被认为是当代汉语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多多的作品以抒情诗为主,其意象诡谲多变,节奏自然连贯,想象力大胆而奇特,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抒情男高音”。他同时也是当代诗人中少有的对音乐性有深入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既继承了中国古典的声音技巧,也注重现代汉语的日常语言节奏[1]。另外,多多诗歌中充斥着戏剧性的张力,他长于构建意象之间的戏剧化的结构关系,塑造其中的矛盾性[2]。多多拒绝将自己归类,并自外于各种标签和诗歌潮流[3],但是因为他和“朦胧诗”、“今天派”关系密切,所以他也常常被视为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多也被公认为是朦胧诗人中诗艺最高的一位[4],曾被视为今天派的“最后的秘密武器”[5]

事实速览 多多, 出生 ...
多多
出生栗世征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笔名多多,毛头,白魔
文学运动超现实主义
代表作《蜜周》(1972)
《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1983)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1989)
《居民》(1989)
《在英格兰》(1989-1990)
《捉马蜂的男孩》(1992)
奖项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
昌耀诗歌奖
受影响于保罗·策兰夏尔·波德莱尔伊夫·博纳富瓦勒内·夏尔
关闭

多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写诗,自其创作伊始他的诗歌风格就有别于当时主流的“集体抒情”和“政治抒情”,被认为是更纯粹的抒情诗,但是因为其诗歌晦涩难懂,其人其诗知者甚少[6]。八十年代末,多多旅居欧洲,其诗歌却在中国国内开始经典化,为更多读者所知。2004年,多多回国并受聘为海南大学人文学传播院教授。多多归国在诗坛内引起剧烈反响,此后关于多多的评论大量出现,他本人也在归国后开启了他的新一个创作高峰[7]。2010年,多多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引起国内轰动[7]

生平

多多1951年生于北京[8],祖籍辽宁[4]。1964年,13岁的多多和后来的诗人芒克、根子(岳重)和书法家卢中南一起考入北京三中,三人为同班同学[9]

因为毛泽东诗词的风靡,多多于1968年开始创作古诗词,一共写了三十七首。但之后多多意识到古人诗歌成就太高,于是放弃古诗创作[8][10]。1969年,知青下乡[11]。一月,多多和芒克一起“同乘⼀辆马车来到白洋淀”插队[3][9]。在白洋淀期间,多多结识周舵,后者回忆其当时“眉清目秀,举止大方,谈吐得体,成熟得与他的年龄绝不相称”[11]。多多的好友当时常以他的小名“毛头”称呼他,而“毛头”也成为他日后的笔名之一[11]。期间,多多读了很多“禁书”(灰皮书、黄皮书),接触到许多西方诗歌作品, 比如“拜伦雪莱普希金[12],但是多多当时偏爱的还是社科和哲学类书籍,尤其是尼采叔本华黑格尔马克思列宁[13]。下乡白洋淀大大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也使得其之后的诗作充斥着各种田野意象[8]

1970年,因为同为男高音,多多被介绍给北岛,两人由此相识。同年,多多还与江河结识,二人同宫继随成立个一个游戏小圈子,三人常常彻夜畅谈[14]

1971年,多多读到好友芒克和根子创作的诗歌,刷新了其对于诗歌的观念[14]

1972年6月19日,多多送一位朋友去北京站后回家路上得句:“窗户像眼睛一样张开了”,之后便开始尝试写作[14]。同年,多多又在《世界文学》上读到陈敬容翻译的九首波德莱尔的诗歌,大为触动,正式开始写作,并于年底拿出第一册诗集[14][12][15]。多多开始写诗后,常常和芒克、根子交换诗作互相攀比,声称“一山容不得二虎”[13]

1974年,多多推出他的第三本诗集[14]

与当时时代的诗歌潮流类似,洪子诚研究了多多白洋淀时期尚存的四十首诗,认为这些诗作具有当时鲜明的社会政治主题[3];多多也称他的写作是“受到诸种影响以后开始的”[16]。不过,这不意味着多多的诗风被局限于某一种潮流之中——洪子诚认为,七十年代多多开始写作后,就自外于“文革”后的各种诗歌潮流,拒绝卷入各种主义、流派和标签中去[3]。多多自认他“不按照任何主义进行写作”,也“根本不知道什么主义主导我早期的写作”[16]。对于有些人将他称之为“政治诗人”,多多反驳道:“也有人说我是个政治诗人,我不承认这一点,因为它已经完全被美学化了,完全不是政治抨击,否则的话它就根本留不下来”[8]

1980年起,多多开始担任《农民日报》记者,之后又在《中国农民报》编副刊[17]

1983年,江河将多多的诗附信寄给唐晓渡,希望唐晓渡能够帮其登上《诗刊》,但最终仍被退稿。之后,唐晓渡和江河拿着退稿一同去多多在北京西单附近的住处见多多,多多由此同唐晓渡结识。唐晓渡回忆起初见多多“平静”、“安之若素”的神情,以及其中透露出的骄傲,令他尊敬[18]

1987年冬,王家新结识多多。王家新回忆,他当时搬家到西单白庙胡同,而多多住在新街口柳巷胡同,多多去木樨地看望母亲回家后常常骑车去王家新家聊天[19]

1988年七月,唐晓渡、杨炼和芒克成立了幸存者俱乐部,旨在诗人群体中建立一种更直接、更日常化的交流方式。多多受邀参加俱乐部,同时受邀的还有江河、王家新、海子西川骆一禾、刑天等人[20]。多多之后同杨炼、唐晓渡、雪迪成为俱乐部“代表会”成员[21]

1988年,北岛回国。北岛回国后先是创立了“今天诗歌奖”,之后又召开了多多诗歌研讨会。而第一届今天诗歌奖之后也授予了多多,颁奖词也由北岛亲自提笔[19]

1989年,多多移居国外。出国后,多多先前往英国,并在伦敦大学任教,之后又定居荷兰。多多出国三年后,王家新再次在伦敦见到多多,发现多多的头发几乎全白了[17]

1997年春,因为父亲病重,多多回国照顾父亲[18]

轶事

芒克回忆说,多多开始写现代诗可能是因为多多发现他当时的女友爱恋诗人根子,于是多多自己也开始写诗并剃了个光头。但是芒克多年后多方求证,当事双方都觉得多多“尽瞎说”[13]

多多旅居荷兰时,根子去看望他,发现多多“驼着背 ,背着⼿,满头⽩发地⾛在唐⼈街上,真是活脱脱⼀个流落异国的⽼⼤爷”[13]

周舵称,当他和多多成为“最好的朋友”后,多多每次带着他见其他朋友时,都向大家介绍周舵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多多的热情洋溢和真心赞美一直让周舵深深感动,但之后却因为各种问题两人间生嫌隙。有一次多多醉酒后在周舵家里耍酒疯,周舵当众将多多撵了出去,二人从此再无来往[11]

王家新称多多“脾气很怪”——有一次多多和一个老朋友其了争执,多多直接在朋友家的阳台上掂起一辆自行车扔了下去;不过王家新同时也说,虽然一些人受不了多多的脾气,但是自己却跟多多合得来:“对他的这种脾性,我却能理解”[17]

据唐晓渡回忆,1989年大年初二,一众朋友聚会唯有多多却迟迟不到。众人等了多多将近一小时后他才提着一瓶二锅头姗姗来迟。多多来了后既不道歉,也不在意众人的埋怨,坐下就说:“诸位,你们对目前世界的形势有什么看法?”[18]

作品

  • 《在风城》(1975年)
  • 《白马集》(1984年)
  • 《路》(1986年)
  • 《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 《微雕世界》(1998年)
  •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2000年)
  • 《多多诗选》(2005年)
  • 《多多四十年诗选》(2013年)
  • 《诺言:多多集(1972-2012)》(2013年)
  • 《拆词》(2022年)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