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又称坟记,或圹记[1]为文体名,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另外中国古代还有祭文行状的写法。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在1882年被冤狱错杀者乔治·强森的坟墓。其墓志铭写道:“受错杀于1882年之乔治·强森长眠于此。铭曰:彼乃无辜者,我行误判言;处之以绞杀,就此别人间。”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墓志; Drumecliff, Co. Sligo

滥觞

中国撰写墓志铭始于西汉杜子夏[2]北宋曾巩说:“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

东汉蔡邕曾因撰写谀墓之文受到非议。[4]其实拿人钱财,难免要在碑志中说人好话,[5]“以为谀墓之文,例多溢美。”[6]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最善写墓志铭,宋人李涂曰:“退之诸墓志,一人一样,绝妙。”[7]李汉的《昌黎先生集序》载韩愈计有碑志75篇。韩愈曾为石洪作墓志,石洪生前官仅止于县尉,无奇伟之事迹,日后宋人修《新唐书》竟收此“谀墓之文”。[8]韩愈文名日盛,达官贵人常求其为先人撰墓志铭,润笔酬金甚高,韩愈亦来者不拒。[9]门客刘叉甚觉眼红,取其黄金数斤而去,云:“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10]欧阳修也写过《范文正公神道碑》、《尹师鲁墓志》、《杜祁公墓志》,但其子孙皆不满意欧的文章。[11]曾巩曾对欧阳修为其祖父作墓碑铭深表谢意说:“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3]苏轼本人则极少作行状、碑志。[12]不过苏轼还是代张方平滕元发的墓志铭,是为〈代张文定公作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这是由于张方平当时已病故。叶适亦善写墓志铭,《水心文集》中收录有148篇的墓志铭。嘉定年间,叶适为枢密参政汪勃作墓志,以其襄佐秦桧为政,直书“佐佑执政”四字,隐然有贬意。汪勃之孙汪纲不满意,致书请求修改,叶适拒绝,“自谓已极称扬,不知盛意犹未足也。”不久叶适去世,其学生受汪家请托,竟为除去“佐佑执政”四字。[13]清人魏象枢也发表过意见:“为人作墓志铭甚难,不填事迹,则求者多不甘;多填事迹,则见者不信;甚至事迹无可称述,不得已而转抄汇语及众家刻本以应之。譬如传神写照向死人面上,脱稿已不克肖,况写路人形貌乎?世人生前行些好事,做个好人,勿令作墓志铭者,执笔踌躇,代为遮盖也。”[14]

文体架构

墓志铭的撰写有其固定的书写格式,大略是记述死者的生平传记,包括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寿年、卒葬年月和子孙大略等。[15]一般而言,墓志铭还分为“志”和“铭”两种,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姓氏、籍贯和生平,铭多用韵文概括全篇,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

著名的墓志铭

  •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 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
  • 欧阳修:《泷冈阡表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