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教民主呼吁(荷兰语:Christen-Democratisch Appèl,缩写为CDA)是荷兰的一个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
基督教民主呼吁 Christen-Democratisch Appèl | |
---|---|
领袖 | 西布兰德·范哈尔斯马·比马(Sybrand van Haersma Buma) |
主席 | 吕特·佩托姆(Ruth Peetoom) |
参议院党团主席 | 约斯·瓦纳(Jos Werner) |
众议院党团主席 | 西布兰德·范哈尔斯马·比马(Sybrand van Haersma Buma) |
欧洲议会党团主席 | 维姆·范德坎普(Wim van de Camp) |
成立 | 1980年10月11日 |
合并自 | 天主教人民党、反革命党、基督教历史党 |
总部 | Partijbureau CDA Buitenom 18 Den Haag |
青年组织 | 基督教民主党青年组织 |
智库 | 基督教民主党科学局(Wetenschappelijk bureau CDA) |
意识形态 | 基督教民主主义 保守主义 |
政治立场 | 中间至中间偏右[1] |
欧洲组织 | 欧洲人民党 |
国际组织 | 中间派民主国际 |
欧洲议会党团 | 欧洲人民党党团 |
官方色彩 | 绿色 |
参议院 | 12 / 75 |
众议院 | 19 / 150 |
省议会 | 89 / 570 |
欧洲议会 | 5 / 26 |
官方网站 | |
www | |
荷兰政治 政党 · 选举 |
1880年起,许多天主教和新教政党一同活动,被称作“联盟”。1888年,他们筹组第一个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府,首相为反革命党(Anti Revolutionary Party)籍艾尼亚斯·马凯(Æneas Mackay)。由于各党间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894年有许多反天主教与贵族保守主义者离开新教的反革命党,筹组基督教历史联盟(Christian Historical Union)。新教政党与天主教政党间,存在歧异的最主要议题是驻教廷荷兰代表的定位与荷属东印度的未来。
1918年,三大党皆在国会两院取得多数,其中两党入阁。其多数地位一直维持到1967年。战后三大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为天主教人民党(Catholic People's Party,KVP)、新教的反革命党、新教的基督教历史联盟(Christian Historical Union,CHU)。
1960年代,由于荷兰社会更加世俗化,以及支柱化的衰退,选民开始转向其他政党。1963年,三党拿下51%的选票,但到1972年,得票率衰退至32%。这项趋势迫使三党更加紧密合作。1967年,由各党六名杰出政治家所组成的智库-十八人小组成立,进行三党未来合作模式的规划。1968年,三党领袖诺贝特·施梅尔策(Norbert Schmelzer,KVP)、巴伦德·比舒维尔(ARP)和 Jur Mellema(CHU)会面,表示三党将继续合作。
这导致三党内的开明派兴起,特别是反革命党与天主教人民党,对于政治结盟感到后悔。1968年,这些人士成立激进党。这个左派政党寻求与工党结盟。三党在地方和省级政治中合作已久,在部分地区还成立共同的基督教民主主义议会团体并共同推出候选人名单。1971年,三党发表共同政治方案,成为第一届比舒维尔内阁的基础,失败的选举为合作赋予了新的动力。天主教人民党籍荷兰下议院议员皮特·斯滕坎普被任命为议长,为三党的联盟建立基础。1973年,联盟正式成立,由斯滕坎普担任主席。
这次合作却因工党领袖约普·登·厄伊尔组阁而挫败。登·厄伊尔拒绝基督教历史联盟入阁,形成天主教人民党、反革命党和基督教历史联盟在同属一个议会党团,却只有天主教人民党、反革命党入阁。登·厄伊尔内阁充斥着政治与个人冲突。
1977年大选,三党推出共同提名名单。天主教人民党籍司法大臣德里斯·范·阿赫特(Dries van Agt)排名第一位。在选举中他表示基民党为中间派政党,不会向左或向右倾斜。
选举结果逼使范·阿赫特必须与工党的登·厄伊尔展开对话。但协商在两人的相互敌意之下宣告失败。超过300天的协商终告失败,范·阿赫特转向与中右翼保守自由派的自由民主人民党进行协商。与自由民主人民党的组阁导致基民党内保守与改革派的分裂。1980年10月11日,三党决定正式合并为单一政党-基民党。1981年大选,基民党与自由民主人民党失去国会多数,基民党被迫与工党合作。范·阿赫特续任首相,登·厄伊尔成为副首相。第二届范·阿赫特内阁因意识形态与个人冲突,一年后宣告失败。
1982年大选,基民党与自由民主人民党合组内阁。新任基民党领袖路德·鲁伯斯(Ruud Lubbers)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内容包括了预算删减、老年与伤残补恤金改革、公部门自由化。鲁伯斯继续在1986年大选与1989年大选中获胜,他的支持者也包括了无信仰的民众。1989年,虽然基民党胜选,但无法与盟友自由民主人民党取得国会多数,使得基民党被迫与工党进行组阁协商。第三届鲁伯斯内阁仍持续推动改革法案,但部分内容被工党提出修正,部分则遭到工党反对。
1994年大选,基民党内出现问题:首相鲁伯斯与候选名单第一位的艾尔科·布林克曼(Elco Brinkman)不和、不支持老年与伤残抚恤金改革与权力傲慢造成戏剧性的败选。新内阁是自1918年以来第一次没有基督教民主党人士加入的内阁。工党领袖维姆·科克成为首相。此后8年基民党成为反对党。
2002年大选,极右派政治人物皮姆·佛特因(Pim Fortuyn)谋杀案让许多选民转而支持基民党,希望能稳定荷兰政治。基民党与自由民主人民党、皮姆·佛特因名单(Pim Fortuyn List)筹组内阁,惟因皮姆·佛特因名单因佛特因被刺杀而失去政治领袖,很快与自民党及基民党出现分歧,联合政府最终破裂,被迫提前大选。
2003年大选,基民党与工党进行组阁协商。协商因巴尔克嫩德与工党领袖沃特·博斯(Wouter Bos)的私人恩怨而失败。巴尔克嫩德最后与自由派的自由民主人民党、民主66组成中右翼联合政府。该执政联盟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包括更严格的移民法律、政治机构的民主化、改革社会安全制度与劳动法。
2006年大选后,基民党与工党、社会基督教政党基督教联盟筹组联合政府。内阁政策更为进步主义,透过增加税收来提升政府支出。[2]
2010年大选,基民党失去半数席次,落居第四大党,次于自由民主人民党、工党和自由党。巴尔克嫩德宣布辞职,将留任到女王任命新首相为止。由于自民党和工党谈判组阁失败,失去最大党地位的基民党逐同意与自民党组成少数派联合政府,并获自由党支持信任动议。自扬·彼得·巴尔克嫩德辞职后,该党很长一段时间未有正式政党领袖。直到2012年5月,西布兰德·范哈尔斯马布马才正式出任该党领袖。
2012年大选,因自由党撤回对联合政府的支持,大选提前举行。基民党失去8个席位,只有13席,落居第六大党,成为在野党。[3]
基民党为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但圣经现时只被视为灵感来源之一。该党也有犹太人、穆斯林与印度教等议员,并支持少数族群融入荷兰社会。
基民党有四大主要理想:共同承担责任、管理、公正与团结。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建立社会的方式:不应由任何一个组织控制整个社会,国家、市场、社会机构应该像教会或工会一起携手合作。这被称为君权范畴论(sphere sovereignty)-新教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这也是国家应被组织的方式。不是由国家的任一层级政府有完全的控制权,而是由地方、省级、国家和欧盟政府等的共同承担责任。这在天主教政治中被称为辅助性原则。基督教民主主义指的管理是指我们应将地球视为上帝给予的礼物。因此我们应视着保护我们的环境。这代表基民党是一偏向保守主义的中间派政党
2012年1月21日,基民党召开党大会决议采取中间派路线,前社会大臣 Aart-Jan de Geus 称为“激进中间派”(het radicale midden)。[4]基民党明确表示终止过去的中间偏右路线。尽管如此,该党仍会继续与中间偏右的自由民主人民党组成执政联盟。
Aart-Jan de Geus领导的“策略委员会”制定报告重新定义政党路线,提出以下建议:
基民党主要支持者过去来自新教与天主教徒,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与老年人。基民党作为偏向保守的中间派政党吸引各阶层与各宗教选民的支持。
地理上,基民党的票仓在北布拉班特省、林堡省和上爱塞省,以及费吕沃(Veluwe)、维斯特兰地区。2006年议会选举,基民党在上爱塞省图贝根(Tubbergen)获得最高支持率(66.59%)。该党在四大主要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特勒支)和格罗宁根省、德伦特省支持率较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