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加速器是一种粒子加速器。回旋加速器通过高频交流电压来加速带电粒子。大小从数英寸到数米都有。它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于1929年发明[1]。在同步加速器于1950年代兴起以前,回旋加速器一直是粒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用工具,许多原子核、基本粒子的性质有关的信息,均是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靶而获得的。
历史
在1929年时,劳伦斯就已经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将粒子重复地经由一相对小电压做加速。他于是与李明斯顿(M.S.Livingston)合作,发展出了回旋加速器。第一部回旋加速器建于1930年,稍后的改良则于1934年完成。1932年,约翰·柯克劳夫与欧内斯特·沃吞在英国制造了第一台“原子击破器”,利用700,000V的单一高电压对质子加速,然后再拿它们轰击锂靶。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较为野蛮,但确实是建构出了这么个高电压。
构成
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成是两个处于磁场中的半圆D型盒和D型盒之间的交变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进入磁场,由于受到洛伦兹力(其中为磁感应强度,为带电粒子所带电荷)而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每运动到两个D型盒之间的电场时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之后再次进入磁场进行匀速圆周运动。在不考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由于在磁场中回旋半径与速度成正比,故当回旋半径大于回旋加速器半径时,带电粒子达到最大速度。[2]实际上,根据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故实际应用中带电粒子的回旋周期并非恒定。
粒子的能量
由于回旋加速器中的粒子在电压下加速过多次,粒子的最终能量并不取决于加速电压,而是取决于磁场的强度与加速腔(D型盒)的半径。传统的回旋加速器只能将粒子加速至远小于光速的速度(也就是非相对论速度)。对于非相对论粒子,当是粒子的质量,是粒子的速度,而是粒子半圆形轨迹的半径时,用来维持其运行轨道的向心力的表达式如下
上面的向心力由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提供
(这里的是粒子的电荷量)
当粒子的运动半径达到D型盒的半径时,粒子获得最大能量。同时由与二力相等,可得
所以,粒子的输出能量是
因此,对于给定的粒子,限制回旋加速器输出能量的因素是磁场的强度,由于磁铁的铁磁性或电磁铁的强度,磁场的强度一般不超过2T,而D型盒的半径则由磁铁的极片半径决定。因此回旋加速器需要十分巨大的磁铁,最大的磁铁出现在劳伦斯于1946年制造的回旋加速器上,它拥有直径4.67米的磁铁极片。[3]
用途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回旋加速器是核物理实验中最好的高能粒子源;几个回旋加速器仍被用于进行这类研究。这使得各类实验的结果能够用于计算,比如计算原子间的细微空间与各种粒子对撞产物的形成。在此背景下,靶材料的化学与粒子分析能够给与我们研究核子变化与靶材料的机会。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