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哲里木盟(蒙古语:ᠵᠢᠷᠢᠮ ᠦ᠋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Жиримийн чуулган),是清代内札萨克蒙古六盟之一,因其会盟之地哲里木山而得名。
民国年间先后被奉系军阀和满洲国统治并一度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地级行政区名,直至1999年撤销,改设地级通辽市。
明朝时,为科尔沁部地。科尔沁万户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和其后裔带领的部落。16世纪中叶,好儿趁(即科尔沁)万户的左翼南下,迁到嫩江一带住牧,从此科尔沁万户有了阿鲁科尔沁和嫩(江)科尔沁之别(后来称科尔沁部)。1624年嫩科尔沁部与后金努尔哈赤正式结盟。
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名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随后,科尔沁部六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部二旗(分前、后各一旗)、扎赉特部一旗、杜尔伯特部一旗;其中由土谢图亲王掌右翼,科尔沁右翼中、前、后三旗后来又别称为土谢图王旗、札萨克图王旗和镇国公旗,并附上杜尔伯特部和札赉特部各一旗;由达尔罕亲王掌左翼,科尔沁左翼中、前、后三旗后来又别称为达尔汉王旗、冰图王旗和博多勒噶台王旗,并附上郭尔罗斯部前、后二旗。
皇太极、顺治帝时期,清廷对内札萨克蒙古诸部建旗划界,牧地固定。在皇太极时期亦出现会盟制度。日后成型的卓索图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即是最早举行盟会的三个盟。当时,科尔沁部十旗在滔里河(即洮尔河)波洛代刚甘(tuur-yin γnool-un buludai γangγan)地方会盟。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一份满文题本所记“向来科尔沁十旗在土谢图汗亲王处会盟”[1]:133。
康熙年间,内札萨克蒙古盟会制度逐步成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科尔沁仍在之前会盟之哲里木之地为一会”。雍正十二年(1735年),乌兰查卜(乌兰察布)、西林郭尔(锡林郭勒)、集鲁穆(哲里木)三个盟名首次出现在史籍中[1]:134—135。十旗会盟的哲里木山,位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境。首任盟长罗卜藏衮布[2]。
1914年后,哲里木盟之地分属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科尔沁左、右翼六旗属奉天省、郭尔罗斯前旗属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属黑龙江省)。1929年后属南京政府蒙藏委员会。期间,依克明安旗加入。至1931年,共有来自十旗的24位王公先后担任盟长、副盟长,举办了60余次会盟活动。清廷会派员亲临检阅。会盟活动取消后,当地旗民在农历四月二十月会自发组织活动[2]。
1946年由中共接收后,成立哲里木盟政府(驻巴音塔拉);并析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及扎赉特旗置兴安盟。1947年迁驻通辽,属辽北省。1947年扎鲁特旗、奈曼旗自昭乌达盟划入。1948年库伦旗自昭乌达盟划入。1949年开鲁县自热河省划入,同年撤销科尔沁左翼前旗,并入彰武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库伦旗;同年撤销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科尔沁右翼中旗自呼伦贝尔盟划入。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属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析出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兴安盟。1985年析扎鲁特旗,置霍林郭勒市。1999年撤销,改设地级通辽市。
清朝到中华民国初期的221年间,共计24位盟长、副盟长:[2]
自罗卜藏衮布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盟长起。图什业图旗的阿拉巴坦、诺尔布琳沁、巴宝多尔济、色旺诺尔布桑保,札萨克图旗的索特那木伦布木、乌泰,扎赉特旗的玛什巴图、阿拉坦敖绰尔,达尔罕旗的罗卜藏衮布、色旺诺尔布、恭格喇布坦、旺扎勒道尔济、拉旺、丹曾旺布、巴图、索特那木朋素克、济克登旺库尔、色布腾巴勒珠尔、葛勒桑栋罗布、那木济勒色楞,博多勒葛台旗的齐默特多尔济、僧格林沁,前郭尔罗斯旗的固鲁扎布、齐莫特散帔勒等24位王公先后担任盟长、副盟长。末任盟长齐莫特散帔勒于1905年-1931年在任。[3]
中共解放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哲里木盟盟长(此时已经变成普通行政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