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東歐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萨克人[a]是一支起源于今乌克兰及俄罗斯境内东欧大草原、主要信仰东正教并高度军事化的东斯拉夫游牧民族[1][2]。主要聚居于第聂伯河、顿河、乌拉尔河及捷列克河等东欧河流流域沿岸,并对乌俄两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3]。历史上他们多仅受东欧诸国(主要为俄罗斯帝国及波兰立陶宛联邦)宗主权之名义管辖,但实际上以出色的军事服务向国家换取高度自治及其他多项特权,因此得以成为东欧的一个半独立政治实体。其组织以团及村为单位,并以深厚的民主传统而著称。
最常认为由莫斯科和波兰逃离的农奴是最早期哥萨克人的构成,到后期与各式各样的流亡者及冒险家而汇集组织化:有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愿受统治者直接管束的人。他们在乌克兰原野集结成一个自由民群体后,除了从事农业、渔业和狩猎,还常劫掠南部鞑靼人和突厥人[4]。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新设立了多个哥萨克军团,包括库班、七河州、奥伦堡、西伯利亚、外贝加尔、阿穆尔、乌苏里等,为俄罗斯帝国扩张及殖民的主要贡献者;在与大清接触时,被留在当地再同化的成员就成为了阿尔巴津人。
根据2010年俄罗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对哥萨克有身份认同。而2010年代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350至500万人对哥萨克有文化认同[5][6]。
依据波兰学者亚历山大·布鲁克纳的观点,哥萨克Kozak 或 Kazak起源自鞑靼语,而应解释为:“孤身一个的心腹者,追求赏赐,没有人,是他想效忠的对象。”并指涉及哥萨克背景的军阶、装备、马匹、器物、食料、服饰的称谓都属于鞑靼哥萨克语[7]。
13世纪末在费奥多西亚作成、拉丁-波斯-钦察文书写的库曼尼库斯法典,是有第一次出现“哥萨克”称呼的书面记录[8][9],在当中是指称“守卫者”和“门卫”;而哥萨克的英文则于1590年首次确认出现[10]。在土耳其多语言里,这个词有着多样的意思:佣兵、兵卒、草原强盗,还有更广泛的——被流放者、落荒者和冒险者。1388年在波兰是首次记录有“哥萨克人强盗”,同时记载认为他们可能是穆斯林。扬·德乌戈什第一次称呼他们时,是使用了鞑靼语的“逃亡者”和“强盗”。在最古老的人口普查记录上,大多哥萨克人都有鞑靼语姓氏。直到16世纪末"哥萨克"的意义都是执业性质,而并非社会地位。
另有观点认为哥萨克人是在蒙古入侵之前曾生活在东欧大草原地区的库曼人的后裔。俄裔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瓦斯默所作的词源字典,就追溯称谓是来自古斯拉夫语的козакъ, kozak,即由库曼语传入的外来语:库曼语cosac的原意是“自由人” 还有“冒险者”[11]。据说哈萨克斯坦人这个民族也是来自于相同的突厥语根源[10][12][13]。
并不是很清楚除了Brodnici,Berladnici部落 (兼具罗马尼亚起源及深受斯拉夫文明影响) 之外的族群,在可萨人王国消亡后,是于什么时候开始在顿河和第聂伯河这些主要流域下游开始定居的。他们的到来可能不早于13世纪,即在蒙古人击溃了库曼人的时候,而这时候那片地域原本驻留的人口早被库曼人同化了。为人所知的是,新定居者是继承了一种远早于他们存在的生活传统,这是包括了突厥库曼人和切尔克西亚哈萨克斯坦人的生活方式[14]。相比之下,在库曼人主宰时在南乌克兰就很早地出现了斯拉夫人定居点,最早的一批,包括了可以追溯回11世纪的奥列什基。
13世纪时伴随着库曼人影响衰落,于现代乌克兰境内是有报告开始出现早期的"原始哥萨克" 群体,不过有些(哥萨克)就有认为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回到8世纪中叶那么早的时候[15]。部分史学家坚称哥萨克人是起源于混合族群之中,即他们是来自于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其他曾定居或经过广袤草原的族群里所分离遗留下来的人[16]。一些突厥学者却争辩说哥萨克人是乌克兰本土库曼人的后裔,说早于蒙古入侵前他们就已定居下来[17]。
在莫斯科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不断积聚实力的年代,该地区再有了新的政治实体,其中包括摩尔达维亚和克里米亚汗国。1261年,生活在德涅斯特河与伏尔加河间地区的斯拉夫人,被提及于鲁塞尼亚编年史。
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来源请求]。15世纪开始,一些人冒险进入到乌克兰原野,即分隔开波兰立陶宛与克里米亚汗国的乌克兰南端。当时这些短期探索,是为了获取天然丰富兼肥沃地带的资源,那里是充满了牛畜、野生动物和鱼。这种基于自给农业、狩猎并且既不于冬天归家也不永久定居的生活方式,后来就被熟知作哥萨克式的生活方式[18]。克里米亚汗国-诺盖汗国在东欧袭掠奴隶是对这里造成了引人忧心的破坏和人口流失。鞑靼人的侵扰也对哥萨克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20][21]。
在15世纪,哥萨克社群情况,被描述是由一些独立社区间组成的松散联邦,这些社区是常要自组在地武装,同时他们也是完全独立于邻近的波兰、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之外的[22]。
1492年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契克收到克里米亚可汗的谴责函,声称来自基辅和切尔卡瑟的立陶宛大公的子民(即哥萨克人,据称此为哥萨克在世界史第一次的记录)在第聂伯河下游宾杰里附近掠夺了他靡下的船并俘虏了上面的人,亚历山大未有疑问是否属实,而要求边境地区(以“乌克兰”称之)官员追缉并处决可能参与者[23]。而在16世纪时的一些时候,开始有了名为“哥萨克霍洛塔之歌”的老乌克兰歌谣,是有关于一位基利亚附近的哥萨克人[24][25]。
到了16世纪50年代,哥萨克在扎波罗热地区的第聂伯河岛屿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议会—拉达,并选举自己的首领盖特曼[4][26]。
16世纪时这些哥萨克是形成了两个主要独立的领土组织,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小而不关联的群体:
另外还有不太知名的鞑靼哥萨克,包括了诺盖巴克和梅切拉 (mishari) 哥萨克,来自梅切拉的萨里·阿兹曼(Sary Azman)曾是第一位顿河盖特曼。这些群体受到了顿河哥萨克的同化,但直到19世纪末还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巴什基尔人和梅切拉人非正规军团[27]。值得一提的还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的哥萨克[28]。
直到16世纪下半叶的时候,临近哥萨克的政权开始将其置于它们的权威之下,并正式认可哥萨克为军团单位。扎波罗热哥萨克是作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而顿河哥萨克则依存于俄罗斯沙皇国。不过由于两方保护者,经常仅将哥萨克当成军役单位来使唤、并削弱哥萨克自治地位以将哥萨克化为政权所有,两个哥萨克独立实体就时常向各自保护权威发起反抗。
最大规模的起事要数1648年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扎波罗热)的起义和1670年斯捷潘·拉辛(顿河)的起义。后者是以顿河哥萨克的失败告终,顿河地区之后就彻底成为俄罗斯领土。而前者后来转寻俄罗斯保护,导致波兰立陶宛丧失了联邦南部的守卫者,令乌克兰哥萨克转变成为沙皇国对对阵东欧各方势力的盾与矛。
而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这段时期,顿河哥萨克持续地起义反抗俄罗斯帝国,包括有拉津起义Razin Rebellion (1670-1671)、布拉文起义Bulavin Rebellion和普加乔夫起义 (1773-1775),在被帝俄军队接连镇压之后,顿河哥萨克是被彻底并入帝国政权下。而另一方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由于“哥萨克民族”近代化而有了强烈关切自身国度的生存,并在大北方战争时期起兵对抗俄罗斯,进而在18世纪末时被俄罗斯帝国视作“分离主义者”而毁灭掉。
到19世纪时俄罗斯内的哥萨克,成为了和贵族、神职人员、农民、商人一样的一种阶级身份,同时被法定强制征召为骑兵以换取他们获得免税。俄罗斯是依照被瓦解的两个哥萨克做样板,在殖民地化的地区里编成了十几个哥萨克军团,利用它们守护边界和维持公安。19世纪中叶时在远东地区,这些哥萨克军团是聚集到了黑龙江支流的比拉河和结雅河沿岸和周边定居下来,并拓殖开发这片地方。和顿河哥萨克相当,在高加索战争和俄土战争打出名声的库班哥萨克,在军团当中是发挥着主要作用。
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俄国内战掀起后,在乌克兰、顿河和库班三个哥萨克实体,各自宣布独立。三个政权联同白军和西伯利亚哥萨克,对抗起俄罗斯共产党和其红军,但是遭受败北。从1919年到1920年,哥萨克阶级被消除,而哥萨克军团也被解散。在内战后一些较富裕的哥萨克是逃亡西方国家,而其余哥萨克就成为共产党残酷镇压的对象。苏联政府处死或流放了大部分哥萨克和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很多成员也在大饥荒时被饿死。故而到二战时,残存的哥萨克就选择与德军一齐,和苏联部队作战。在德国战败后,哥萨克的共同体型态是消失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一些公民团体是进行起哥萨克的复归运动。现代在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美国都有一些称作“哥萨克军队”的组织存在,它们活动是涵盖由哥萨克文化振兴到军事支援这些方面。现代乌克兰则以国家层面继承起哥萨克的遗产,这点在乌克兰国歌的副歌中是被体现出来[29]。
黑海沿岸到基辅以南的大片地域是哥萨克所涌现的地方,在哥萨克出现之前,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在1362年或1363年于蓝水之战中大败金帐汗国[30]后,就名义上开始入主鲁塞尼亚南部的乌克兰原野[31]等地;敖德萨一带在当时原为鞑靼首领、克里米亚汗国创始者哈吉·格来所初创命名,时该地仅为一个村落[32],据说哈吉·格来为寻求在与内陆对手和游牧入侵者作对抗之中获得立陶宛的支持,而向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了敖德萨一带领土,令大公国范围可达致黑海沿岸。不过在黑海沿岸敖德萨的定居者初期以放牧的鞑靼村民为主,内陆的波兰人、立陶宛人还有摩尔多瓦人会与这些在地居民进行牲畜和谷物的贸易[33]。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因为明里·格来被奥斯曼帝国囚禁而屈从于土耳其人后,土耳其的苏丹刻意地放纵鞑靼人流窜劫掠,在紧接着的25年里便造成立陶宛南部这大片领土荒无人烟,甚至有多次深入到基辅、卢布林、维尔纽斯和华沙等地区:而波兰和立陶宛自己组织的(骑兵)武装,最初都无法抵抗他们闪电般的突击,对方善于移动战并很顽强以致难于战胜。在哥萨克未有形成定居和驻防等以前,立陶宛是失去对黑海沿岸的薄弱管治力量,奥斯曼鞑靼人的大肆侵扰造成破坏,令第聂伯河东岸的移民活动中止了两代[34]。
另一边厢随着立陶宛和波兰间由王室/贵族阶层起始开始加强联系,在联携各结构上逐步趋向天主教波兰,内部非天主教化臣民的地位随着联合法理的转变而被边缘化,一般法定上会陷于被束缚于贵族土地的农奴身份[35],因而有相当多不愿受限于此身份的人也铤而走险,逃亡至基辅南部到黑海沿岸的这片地区自谋出路。到齐格蒙特二世时期,流亡在扎波罗热的集中定居的人就形成了哥萨克集团,具备起一定自卫力量,时波兰和立陶宛当局见此并基于解决奥斯曼鞑靼人侵扰的需要,国王、公爵和官员们便开始向他们给予一些资助,也一并强化起当地要塞和防御工事,由此缓解奥斯曼鞑靼人侵扰南部领土的强度[34]。
到16世纪20年代,随着君士坦丁堡被征服,奥斯曼帝国开始对黑海沿岸宣示其宗主国的权威,至于黑海本身,基于帝国的战舰控制了经由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使该地域成为帝国内海[32]。照如此说在立陶宛南部郊野,敖德萨等地的居民是应该变相臣属于奥斯曼的,但当地人在当时并未有信纳这种看法,因为此时受波兰立陶宛背后支持、形成活动规模的哥萨克是时常下海袭击帝国的船只,甚至攻击过位处帝国腹心的安纳托利亚,偶尔还会袭扰君士坦丁堡[32]。
据曾目睹当年哥萨克人行动的法国制图师纪尧姆·莱维塞尔·德·博普兰所记述,他认为他们是敢作敢为的水手,善于驾驶经过改装的小船而跨海出行[36][37]:
“ | 他们现在已经约有12万人,全都经过备战训练,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对效忠﹝波兰﹞国王这条微不足道的命令做好了回复的准备。正是这些人,时常——﹝实际上﹞几乎每年如此——在黑海海域打家劫舍,给土耳其人造成巨大损失。他们已经多次抢劫属于鞑靼人的克里米亚,蹂躏安纳托利亚,洗劫特拉比松,甚至冒险抵达远处的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口,距离君士坦丁堡仅3英里,带着大量战利品和许多奴隶踏上了归程;劫掠来的奴隶通常是小孩子,他们要么养大自用,要么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贵族。 | ” |
波兰立陶宛在合并建立联邦后期,是批准实施了法定注册的哥萨克制度,以步兵为主,令之于联邦内享有与贵族相当的身份地位。但由于在联邦议会当中并未有赋予哥萨克人代表席位,相关的登记限额非常吝啬,同时也可能是受限于其他贵族的利益。到1632年后的政策将注册哥萨克规模缩编成小支的边疆护卫队,再到了1643年后王国还忽视向被登记的哥萨克人支付报酬,招致更多哥萨克人的怨恨[38]。
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与俄罗斯沙皇国签订结盟条约。1667年俄罗斯沙皇国与波兰立陶宛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棱斯克;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也发生冲突,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带领哥萨克军同瑞典对抗俄罗斯沙皇国,俄方取得胜利。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俄罗斯在击败钦察汗国后,帝国沙皇开始通过收买招募哥萨克的贵族与酋长们等手段,逐渐地控制和改造受帝国影响的哥萨克们。在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因故未能实行。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共产的白军。红军称哥萨克为“白匪”,卡列京和克拉斯诺夫将军的主力是哥萨克,由阿列克塞耶夫和科尔尼洛夫将军统领的顿河志愿军也是哥萨克,顿河和库班哥萨克是邓尼金将军的主力,奥伦堡军团和乌拉尔军团则是杜托夫的主力,三年俄国内战后哥萨克部队在去哥萨克化运动中被苏维埃政权无情镇压肃清。由于不信任老布尔什维克与党内其他势力,出于寻找可靠的社会支柱或突显个人绝对权势的缘故,1935年斯大林冒大不韪恢复了早已被革命摧毁的哥萨克军队,放宽原先对哥萨克入伍的限制,1936年4月两个既存骑兵师更名哥萨克师,并新设三个哥萨克骑兵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而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霍巴克舞(Hopak)是哥萨克人的传统舞蹈,源于扎波罗热哥萨克,最初是军事行动后的群聚欢乐并仅限男性;后来演变成为男女混合舞蹈,并与乌克兰乡村舞蹈表演相融合[39]。表演者多非专业的舞者而是年轻哥萨克战士。舞步主要是即兴表演,体现男子气概、英雄主义、速度感和力量感,其中包括许多杂技跳跃。在早期的哥萨克舞蹈中,战场上的战斗过程会以舞蹈形式重现,舞者不受节奏束缚,自由发挥舞步。
随着哥萨克人地位的逐渐提升,霍巴克开始出现在村庄中,并于16世纪在乌克兰地区普及。舞蹈逐渐转变为混合形式,年轻的男、女孩一同起舞;同时也开始加入队形结构,如圆形队伍、双人队伍等;这些转变很可能源自于村庄地区既有的仪式性舞蹈。18世纪农奴和农民剧院开始在舞台上表演类似霍巴克的舞蹈后,专业戏剧团纷纷将哥萨克舞蹈纳入剧目,融入大型歌剧、芭蕾舞和戏剧。在20世纪初,霍巴克发展成为目前的舞蹈形式。霍巴克在其他斯拉夫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等)亦非常流行。希腊莱罗斯 (Leros) 也有类似的民间舞蹈曲调,称为Sirmpa。
现代霍巴克经过精心编排并充满了即兴创作,即兴舞步由男性独舞表演,具有视觉和技能上的惊人杂技。舞蹈中,典型的肢体运动包括跳跃和旋转,是表演的亮点,男舞者会表演典型的连续下蹲踢腿,女舞者则经常有齐声表演的舞步动作。由于霍巴克需要速度和精力,也能带动剧院热烈氛围,哥萨克舞步通常安排在剧院节目结束前进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