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贤(英语:Ng Chung-yin;1946年—1994年4月21日),广东汕头人,香港托洛茨基主义政党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的创始人。
生平
吴仲贤于194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53年经澳门偷渡到香港与父亲团聚,之后就读于圣公会诸圣中学。1965年就读于珠海学院土木工程系,后转到数学系。
1969年,吴仲贤开始投身社会运动。当年,他带头抗议学校打压学生会组建,其后更组织学生集体罢课,史称“珠海事件”。珠海事件成了1970年代学生运动浪潮的导火线[1] 。1970年,他与莫昭如共同创办《70年代双周刊》,该刊对社运圈产生重大影响,吴仲贤因此建立了威望。之后,他组织了中文运动、保钓运动、反贪腐运动等多场青年运动[2]。
1972年,吴仲贤前往荷兰,之后辗转巴黎,结识了无政府主义者岑建勋,又拜会了中国托派领袖彭述之。此后,他加入第四国际,转变为托洛茨基主义者。1973年4月,他回到香港,加入中国革命共产党;同年夏,退出;1973年6月,另组革命国际主义同盟。1974年5月,革命国际主义同盟与社会主义青年社(中国革命共产党青年翼)的部分成员合并为社会主义同盟。1975年3月,社会主义同盟更名为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同年,该党成为第四国际中国支部(与原有的第四国际中国支部中国革命共产党并立)。1977年10月15日,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与中国革命共产党统一派(即中国革命共产党少数派)、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和复醒社合并为新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由吴仲贤、叶宁、陈平、陈肆、李炳等人组成的临时常务委员会领导[3]。
1980年,吴仲贤以员工身份,在港铁地盘组织罢工行动,抗议日本公司不公待遇,其后遭人解雇[2]。
1981年,中国政府镇压北京之春后,吴仲贤前往北京搜集中国民运人士的资料。在北京逗留了三个星期后,他在赶往上海的途中被身份不明的便衣警察逮捕。警方质问他接触民运人士和外国记者的原因,在强行逼供下签署一份悔过书,据报还被要求交出香港托派名单,答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线。回到香港后,革马盟成员一致认为吴仲贤佯装投降,违背组织一直以来追随的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理念,遂开除他的党籍,吴仲贤的革命事业戛然而止[2]。
之后,吴仲贤进入新闻行业,担任《香港经济日报》和《星岛晚报》主笔,参与成立《花花公子》中文版和《资本杂志》。1989年成立《儿童日报》和《香港先驱报》。1989年六四学运期间,他又积极参与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的建立[2]。
1990年移居澳洲。1992年担任九龙仓集团旗下香港有线电视顾问,继续评论香港和中国事务。被诊断出癌症后,吴仲贤回港接受治疗,最终于1994年4月21日病逝于香港法国医院[2]。
吴仲贤的故事之后被莫昭如改编成戏剧《吴仲贤的一生》,该剧于2002年被陈耀成改编成同名电影。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