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肃祖”重定向至此。关于后晋肃祖,请见“
石彬”。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母亲是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间平定了王敦之乱。
Quick Facts 晋明帝, 统治 ...
晋明帝 |
---|
|
统治 | 323年1月4日-325年10月18日(2年287天) |
---|
出生 | 299年 |
---|
逝世 | 325年10月18日(325岁—10—18)(25—26岁) |
---|
安葬 | |
---|
|
政权 | 晋朝(东晋) |
---|
Close
司马绍自小聪慧,故此特别受父亲司马睿所宠爱。后于永嘉元年(307年)随父亲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升任左丞相,拜司马绍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316年,晋愍帝所在的长安被前赵攻陷,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有鉴于此,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建元建武,并立司马绍为晋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位称帝,改元太兴,司马绍被立为皇太子。
永昌元年(322年)发生王敦之乱,大将军王敦领兵进攻建康并占领石头城,晋元帝派王导等人进攻石头城但都被王敦击败,司马绍于是打算率领将士与王敦决一死战,即将出发时因遭太子中庶子温峤极力劝阻而没有实行。随后王敦自任丞相并掌握朝政,见司马绍勇而有谋,而且朝野中亦有很高名望,于是打算诬陷他不孝而将他废掉,但因温峤等大臣支持司马绍,王敦终也不能废掉司马绍。
晋元帝因王敦之乱而忧愤成疾,于当年闰十一月己丑日(323年1月3日)病逝,司马绍在次日继位,为晋明帝,并由司空王导辅政。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晋明帝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王舒,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次年,晋明帝既心知王敦意图,于是骑马微服去视察王敦于于湖的营地,但遭到军人发现,并派五名骑兵追捕。晋明帝逃走时,用水浸湿所骑马匹的粪便来使其降温,又拿出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物的婆婆,并要她出示给追来的骑兵。晋明帝走后不久,追兵就来到,并询问婆婆,婆婆于是取出七宝鞭,并称那人已经走得很远。骑兵们顾著传玩七宝鞭而在那里停留了很久,而且见马粪已冷,以为追不及了,于是都没有再追,晋明帝因此成功逃脱。
及后,晋明帝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最终于当年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后,晋明帝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注 2]。
太宁三年闰八月戊子(325年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年仅二十七岁。葬于武平陵,庙号肃祖[注 1]。
- 司马绍年少聪明,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不同答案的争辩。长大后聪明有机断,精于事理,于是能让国家从王敦之乱的乱局回复平定。
- 司马绍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敬重贤人,素好文辞,于是当时如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名臣都亲待他。而因他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于是任太子时东宫聚集很多人,亦得远近各人归心。
- 司马绍任太子时,想修建池苑楼台,但元帝不许。司马绍于是命手下的武士在一晚之间修好太子西池。[1]
- 司马绍有宠妃宋祎,袆国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绿珠之女弟子,不久司马绍病笃,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后宋袆被送给吏部尚书阮孚。[2]
- 司马绍在位时,曾问晋室得天下的事。王导于是告诉他司马懿当日发动高平陵之变诛除曹爽,树立蒋济等与自己同心的大臣;又说道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所命的成济弑杀一事。司马绍听后,将面庞伏在床上,说:“若真的像你所说,晋室国祚又怎能够长远!”[3]
- 唐代房玄龄于《晋书》的“史臣曰”评论说:“维扬作宇,凭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对敌,不得不推诚将相,以总戎麾。楼船万计,兵倍王室,处其利而无心者,周公其人也。威权外假,嫌隙内兴,彼有顺流之师,此无强籓之援。商逢九乱,尧止八音,明皇(案:晋明帝)负图,属在兹日。运龙韬于掌握,起天旆于江靡,燎其余烬,有若秋原。去缞绖而践戎场,斩鲸鲵而拜园阙。镇削威权,州分江汉,覆车不践,贻厥孙谋。其后七十余年,终罹敬道之害。或曰:‘兴亡在运,非止上流。’岂创制不殊,而弘之者异也。”
- 唐代某贵族“公子”[注 3]与虞世南的对话:“公子曰:‘东晋自元帝已下,何为贤主?’先生曰:‘晋自迁都江左,强臣擅命,(天子)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负才矜地,志怀冲问鼎,非明帝之雄断,王导之忠诚,则晋祚其移于他族矣。若使降年永久,佐任群贤,因洛、涧之遗黎,乘刘、石之衰运,兴复中原,不难图也。’”[4]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因王敦曾称呼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黄须为西部鲜卑人常有特征,陈寅恪认为其母出身燕代,此地多有鲜卑人。
其母荀氏为司马睿之婢女,出身微贱,司马睿曾起意更换太子,为王导所阻。[5]
- “庙号肃祖”(房玄龄《晋书·明帝纪》)、“昔我中宗(晋元帝庙号)、肃祖(晋明帝庙号)之基中兴也”(《晋书·王导传》载晋成帝册曰)
- “惟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宋书·礼志三》成帝告先帝后曰)、““晋景帝之于世祖,肃祖之于孝武,皆傍尊也”“晋世祖宗祠显宗、烈宗、肃祖”(《宋书·礼志四》韩贲、孙缅议)、“歌肃祖明皇帝:明明肃祖,阐弘帝胙”云云(《宋书·乐志二》)
- “肃祖遗诏”云云(《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徐广《晋纪》)
-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及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高僧传》卷4)
- “成帝以太宁三年闰八月己丑即位,上明帝尊谥,庙曰肃祖”(《册府元龟》卷29)
- “肃宗明皇帝”(《资治通鉴》卷92、卷93)
- “肃宗”(《资治通鉴考异》卷4、《资治通鉴目录》卷9)
- “肃宗明皇帝”(《建康实录》卷6)
- “肃宗,中宗长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领太子中庶子”(《太平御览》卷148、卷220、卷245引何法盛《晋中兴书》)
- “晋代祖宗孝宗、显宗、烈宗、肃宗,并是晋帝之伯”(《通典》卷47注左丞孙缅议)
More information 晋明帝家族 ...
晋明帝家族
|
| | | | | | | | | | | | | | | | |
| 高祖父:(追尊)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
|
| | | | |
| 曾祖父:琅邪武王司马伷 | |
|
| | | | | | | |
| 高祖母:扶风太妃伏氏 |
|
| | | | |
| 祖父:琅邪恭王司马觐 | |
|
| | | | | | | | | | |
| 外高祖父:高平侯诸葛诞 |
|
| | | | |
| 曾祖母:琅邪武王妃诸葛氏 | |
|
| | | | | | | |
| 外高祖母:高平侯夫人 |
|
| | | | |
| 父: 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 |
|
| | | | | | | | | | | | | |
| 外高祖父:清明穆侯夏侯威 |
|
| | | | |
| 外曾祖父:清明亭侯夏侯庄 | |
|
| | | | | | | |
| 外高祖母:清明穆侯夫人 |
|
| | | | |
| 祖母:琅邪恭王妃夏侯光姬 | |
|
| | | | | | | | | | |
| 外曾祖母:清明亭侯夫人 | |
|
| | | | | | | |
| 肃宗明皇帝司马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母:豫章君荀氏 | |
|
| | | | | | | | | | | | | |
|
Close
《唐文拾遗》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 撰、陈虎译 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
[编]
- 《晋书·卷006》,出自房玄龄《晋书》
-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More information 晋明帝 东晋出生于:299年逝世于:325年, 统治者头衔 ...
晋明帝 出生于:299年逝世于:325年
|
统治者头衔
|
前任: 晋元帝 司马睿 (父亲)
|
晋朝皇帝 323年-325年
|
继任: 晋成帝 司马衍 (长子)
|
中国南部君主 323年-325年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