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博物馆
中華民國(臺灣)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臺灣)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博物馆(简称台博馆、台湾博物馆)是台湾一座公立博物馆,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该馆始建于日治时代,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本馆位于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北侧,另于台北市内设有数处馆区。本馆建物以前身“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之名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国立台湾博物馆 National Taiwan Museum(英语) | |
---|---|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 |
基本信息 | |
机关类型 | 中央三级行政机关 |
所属部门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员额 | 53人 |
年度预算额 | 约新台币3.95亿元(106年度) |
授权法源 | 文化部组织法[1] 国立台湾博物馆组织法[2] |
主要官员 | |
馆长 | 陈登钦 |
副馆长 | 黄秀 |
任命者 | 文化部部长 |
任期 | 无任期保障 |
组织编制 | |
内部单位 | 4组、1室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日治台湾明治41年 1908年 |
前身机关 |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 →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台湾省立博物馆 |
联络信息 | |
国立台湾博物馆本馆中央 | |
地址 | 台北市中正区 襄阳路2号(本馆) 襄阳路25号(土银展示馆) 南昌路一段1号(南门园区) 馆前路71号5楼(行政中心) 台北市大同区 延平北路一段2号(铁道部园区) |
网站 | www |
日治时期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因应需举办各种农产品评会和展览会活动,展示殖民地资源,台湾总督府颁布了《台湾总督府民政局物产陈列馆规则》,并在台北市成立了台湾总督府民政部物产陈列馆[3][4]。该馆展示了工业、美术、农园艺等产业的物品收藏[5]后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10月24日,更改为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6]。随后明治41年(1908年)10月24日,该馆更名为“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并使用原总督府彩票局的建筑作为馆址,陈列有关台湾本岛学术、技艺和产业所需的标本供公众观赏。
大正2年(1913年),为纪念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台湾民政长官祝辰巳向民间募款,筹建了总共256,101日币的“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纪念馆选址于台北大天后宫早于大正元年(1912年)因台风严重损坏而拆除的遗址上[7]。总督府委托时任土木课技师的日籍建筑师野村一郎和技手荒木荣一设计纪念馆,建筑采用了西洋古典风格,并在山墙上使用了巴洛克艺术时期的雕刻装饰。纪念馆于同年4月1日正式动工,并在大正4年(1915年)完工并移至新址,后来委员会将其捐赠给总督府作为台湾总督府博物馆的使用。彩票局的旧博物馆厅舍则陈列南洋诸岛参考文物作为分馆,完工后, 闲院宫载仁亲王夫妇曾于大正5年(1916年)来馆参观。
馆舍最初具有历史室、动植物室[8]、高砂族室,华南南洋地质矿物室[9]等展览空间,典藏品以台湾本土及南洋之人类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之标本与文物为主,亦定期作为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地点使用,[10][11][12],该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川上龙弥致力于高山植物的研究,同时,人类学家森丑之助也在博物馆担任研究员,共同收集了许多自然标本和原住民族的生活用品[13],这些收藏品陈列在博物馆内[14]。中央大厅两侧壁龛竖立由雕刻家新海竹太郎所塑的儿玉源太郎、后藤新平铜像,两座铜像在1945年后放置于博物馆库房典藏,原壁龛改为两座大型景泰蓝花瓶,为某任台湾总督捐赠该馆的精品,内胎为铜胚,外表为陶瓷。两座铜像在2008年台博馆成立百年公开展示后,现陈列于三楼陈列室。[15]
大正6年(1917年)3月15日,分馆废止,全部陈列品移至总馆并新设南洋室。原分馆的彩票局大楼改作为台湾总督府图书馆使用。同年,5月将殖产类标本移交台北植物园商品陈列馆。此后,博物馆管理曾数次变更,包括大正9年(1920年)总督府博物馆改隶内务部,并在大正15年(1926年)再改隶于文教局。
大正12年(1923年)4月16日至27日,在时任摄政兼皇太子裕仁造访台湾的行程当中,于4月24日来到总督府博物馆来参观,博物馆馆长和职员们则在馆前广场迎接皇太子。此外,博物馆定期作为重要展览会之主会场使用,包括大正14年(1925年)始政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会期间作为第一会场。以及昭和10年(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期间,总督府博物馆被选定作为第二会场的第一文化设施馆,展示教育、学艺、社会事业、保险、卫生等文物。[16][17],为发展旅游及文化发展,博物馆协会曾于1934年召开第一回“全岛博物馆协议会”,决定今后每年选联合举办“台湾博物馆周”之系列活动。
1944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博物馆10月03日起由总督府暂时关闭。1945年由于美军所发动的轰炸行动,使得总督府博物馆遭到波及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于1945年11月改制为台湾省博物馆,隶属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经过整峻与修复后。一楼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二楼为博物馆展示之用。1949年再更名为台湾省立博物馆,隶属于台湾省政府。
1961年3月,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复会)于博物馆举办台湾省农业建设展览会,该展览被视为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展览会,将农业、林业等当时最新资讯展示给民众了解。其中,林业资料由林业试验所负责提供。[18]
1991年至1996年,台湾省立博物馆由台湾省政府住宅及都市发展局市乡规划处建筑处主办修复工程,汉宝德主持汉光建筑师事务所承接调查研究及设计监造[19][20]、庆仁营造承作,以木桁架被虫蛀蚀损毁为由,将日本时代木桁架屋顶拆除改为钢构屋顶,增加三楼,由于不列入古迹指定,该工程曾引起古迹修复争议。
1999年,因台湾省政府虚级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今中华民国文化部)管理,并更名为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2年3月31日,由于三三一大地震影响使建筑屋顶塌陷,李干朗担任紧急应变小组召集人办理“三三一震灾抢修计划书”震害评估与补强规划及修复工程设计,陈报台北市政府与内政部审核后办理补强规划及修复工程,并自2003年起成立短期性任务的“馆舍修复工程小组”进行整修改建,包括馆前广场景观设计、拆除广场外金属栏杆,重整内部设备管线,拆除二、三楼间局部楼板,改造入口、服务台、洗手间及视听室,全馆则于2005年05月18日重新开馆。2006年,连同劝业银行旧厦、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旧厦、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专卖局台北南门工场等共6处古迹整合,纳入“首都核心区博物馆计划”。
2008年5月18日,时逢建馆百年推出“百年物语:台湾博物馆世纪典藏特展”,以国立台湾博物馆人类学、地学、动物学与植物学的典藏为主体,回顾馆史上重要收藏者与研究者如首任馆长川上泷弥、人类学者森丑之助、昆虫学家素木得一、北投石发现者冈本要八郎、植物学者岛田弥市、佐佐木舜一、历史学者尾崎秀真、博物学者堀川安市、光复后首任馆长陈兼善与人类学者陈奇禄等人的学术志业。[21]
2014年,台湾博物馆启动“新世纪常设展”更新计划。2017年推出首部曲“发现台湾”常设展[22][23],2020年展出二部曲“台湾.我的家”儿童探索展[24],第三部曲“博物台湾”常设展则于2021年揭幕。其中“博物台湾”以人类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门特有的展品为主,展出藏品计903件;另外配合各主题单元展示需求,征集标本与新制模型等展品计811件,共1700余件展品,包括其中包含《康熙台湾舆图》数位重建版、《郑成功画像》、《蓝地黄虎旗》数位重建版;徐澍《台湾番社图》、台湾云豹标本、早坂犀骨架复原模型。[25][26][27][2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