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罗河战役(西班牙语:Batalla del Ebro)是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兵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以及最血腥的战役。作战范围约为埃布罗河流域、铁拉阿尔塔县和萨拉戈萨省附近。
这次战役决定了整场内战的局势。在初期共和国军一方取得了优势,而国民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经过四个月死伤惨重且耗费大量资源的战斗后,共和国军败退回埃布罗河对岸。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命运在之后国民军的进攻下已无可挽回。
战斗之前的局势
1938年2月20日,共和军在特鲁尔战役中战败后,国民军开始进攻亚勒冈,期间粉碎了共和军所有在此地区的军队的防御。在莱里达被攻占后,当地共和军发起强烈的抵抗,胡安·亚圭的军队进一步向加泰罗尼亚的渗透以及进攻受阻。
在南方,安东尼奥·阿兰达·马塔的军队在4月15日已占领比纳罗斯海滩,这意味着国民军已将共和国一方的加泰罗尼亚和其余西班牙领土分成了两块。[6][7]在阿拉贡攻势之后,共和国的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虽然当时的国民军有能力拿下巴塞罗那,但佛朗哥决定先拿下南方。[8]同时,在加泰罗尼亚,国民军对共和国临时首都巴伦西亚的威胁越来越大,当时的共和国急需主动权。胡安·内格琳政府希望通过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向国际社会证明这场斗争还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分出胜负以及让军队重振旗鼓。因此这是一次政治意义比军事意义更加重要的战役。[9]
介入势力
在共和军一方,新建立的厄波罗自治协会为主力军,由胡安·莫德斯托所指挥,其军队总人数为100,000人。由于加泰罗尼亚与共和国其他地区隔绝,该军基本是由17-18岁、没有战斗经验的当地年轻人组成。他们拥有来自苏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以及整个共和军中品质最好的装备和军服。在进攻开始之前,“厄波罗自治协会”更名为“厄波罗集团军”,并与东部地区集团军群中的东方集团军合并,并加入东部地区集团军群。新的厄波罗集团军由以下人员组成:
--总指挥官:胡安·莫德斯托上校
--参谋长:何塞·桑切斯·罗德里格斯工程部队少校
--后勤官:路易斯·德拉吉总后勤官[10]
- 西班牙人民军第十五军,由曼努埃尔·塔格涅上校指挥,由以下师组成:
- 共和第三十五国际师[注 2],由佩德罗·马特奥·梅里诺少校指挥
- 共和第三师,由史提芬·卡贝索·莫伦特少校指挥
- 共和第四十二师,由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少校指挥
- 西班牙人民军第五军,总部位于萨洛,由恩里克·莱斯特中校所指挥,由以下师组成:
- 共和第十一师,由华金·罗德里格斯·洛佩斯少校指挥
- 共和第四十六师,由瓦伦丁·冈萨雷斯少校指挥
- 共和第四十五国际师,由汉斯·卡勒中校指挥[注 3]
- 西班牙人民军第十二军,由埃特尔维诺·维加中校指挥,由以下师组成:
- 共和第十六师,由曼努埃尔·莫拉·托雷斯少校指挥
- 共和第四十四师,由拉蒙·帕斯托尔·洛伦斯少校指挥
- 共和第五十六师,由里卡多·戈麦斯·加西亚中校指挥
除了这些主要部队以外,还有一些来自西班牙人民军第十八军的其他不同种类的部队,如坦克,高射炮和通讯设备等,这支并不属于厄波罗集团军的部队是由何塞·德尔·巴里奥·纳瓦罗中校指挥,由以下师组成:
- 共和第二十七师,由马塞利诺·乌萨托雷少校指挥
- 共和第六十师,由曼努埃尔·费兰迪斯·马丁(Manuel Ferrándiz Martín)少校指挥
- 共和第四十三师,由安东尼奥·贝尔特拉·卡萨尼亚中校指挥
在国民军一方,大多负责进攻的部队为来自北方集团军的部队,而负责防御的部队为摩洛哥军,由胡安·亚圭指挥,他们从塞格雷河至地中海出海口以散开形式部署于埃布罗河的右侧沿岸。在共和国军还没有准备之前,这些部队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共和国军正在计划穿越埃布罗河。尽管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仍没有实施任何的实际行动来击退攻击。摩洛哥军由以下师组成:
- 国民第十三师,由费尔南多·巴伦·奥尔蒂斯中校指挥
- 国民第五十师,由路易斯·坎波斯·格雷塔·马丁内斯上校指挥
- 国民第一百零五师,由纳塔利奥·洛佩兹·布拉沃中校指挥
随着战斗的进行以及形势对国民军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马埃斯特拉斯克军加入战斗,由拉斐尔·加西亚·瓦里尼奥指挥。马埃斯特拉斯克军由以下师组成:
- 纳瓦拉第一师,由穆罕默德·本·米齐安上校指挥
- 纳瓦拉第四师,由卡米洛·阿隆索·维加
- 国民第七十四师,由帕勃罗·阿里亚斯·希门尼斯(Pablo Arias Jiménez)上校指挥
- 国民第八十二师
- 国民第八十四师,由阿尔弗雷多·加莱拉上校指挥
- 国民第一百零二师,由安东尼奥·卡斯特洪·埃斯皮诺萨上校指挥
- 国民第一百五十师,由爱德华多·萨恩斯·德·布卢加上校指挥
- 国民第一百五十二师,由里卡多·拉达上校指挥[12]
共和军的行动计划
共和军总参谋长维森特·罗霍·卢奇将军在4月份,也是当国民军占领比纳罗斯海滩,将共和国领土分为两块的时候,提出一个既可以减轻莱万特集团军当时所处情况的负担,又可以将两块土地重新连接起来,还可以阻止国民军进攻巴伦西亚的计划。[11]即便在莱万特战役后,将两块共和国的领土连起来的想法似乎已经不切实际了。[13] 维森特·罗霍·卢奇的计划是向部署于埃布罗河的右侧沿岸的叛军实施一次突然性的袭击,战斗范围约为梅基嫩萨至法伊翁之间长约60公里的前线。主要进攻将在由两个军所负责的厄布罗河弯道处,并向河对岸的敌军实施钳形攻势。在巩固桥头堡后,就立马占领在此地区最重要的交通中心甘德萨,只要此地沦陷,国民军一方就会难以组织防御。除了这次的推进,还有两个为北部以及南部的次要攻击去支持这主要行动。[11]
战斗过程
7月25日清晨0点15分,共和军的部队开始陆续穿越埃布罗河,第十五军的目标是梅基嫩萨至阿斯科的河段,第五军则是从贝尼萨内特至安波斯塔之间的河段,共和军从不同的16个地点渡河。在此次计划中准备了90艘小船,3架浮桥和其他12艘种类的船用于渡河。为了支援步兵部队,共和军部署了22辆T-26坦克以及四个装甲车连跟随部队。第一批到达河对岸的部队为第十一国际旅中的汉斯·贝姆勒营。[14]在另一岸的梅基嫩萨至地中海河段,由胡安·亚圭所指挥的摩洛哥军中的国民第五十师开始受到共和国军的攻击; 虽然路易斯·坎波斯上校领导下的一些军官在此之前就报告说,敌军集中在对岸,应急需加强防备,但上级司令部却无视这些警告。[15][注 4] 当共和军进攻的时候,整支部队顿时完全陷入混乱,有部分部队脱逃。[16]在清晨2点30分时,佩德罗·彭纳雷东达(Pedro Peñarredonda)向他的上级,胡安·亚圭报告说,共和军已经跨过埃布罗河,在他麾下的部队已经可以听到从后方而来的枪声,同时,他也失去与侧翼的联系。[15]
为了分散敌方的注意,共和国军在北方及南方总共发起两次小型战斗。北方由第十五军中的共和第四十二师,他们从梅基嫩萨至法伊翁河段渡河之后,成功取得建立桥头堡并迅速占领了阿乌特斯高地。他们也在几乎没有战斗的情况下直接俘虏一队国民军方的步兵团。在南方,共和第四十五国际师中的第十四国际旅与在河对岸的国民第一百零五师持续交战18个小时,虽然共和国军并没有成功渡河,但给对方造成了四百人死亡,无数人受伤。[15]
在河的上游,第一阶段的进攻表现顺利,所有在前线的河边村庄均在黎明时被共和国军占领,且设立了两大桥头堡。在第十五国际旅跨河过后,他们继续向着内陆挺进,并包围了一些士气低落的敌军侧翼。在北方,共和第四十二师已从埃布罗河行进了将近15公里。在第十五军所负责的地区,也已经取得建立另一座大型桥头堡。在更加南方的位置,恩里克·李斯特的部队前往甘德萨途中占领了附近所有重要的制高点,并俘获了大致有五千敌军士兵。[17]之后,共和军继续向国民军的两个防御重地,比拉尔瓦德尔萨尔克斯和甘德萨前进。在甘德萨,双方爆发战斗。为了防御共和军如雪崩般的进攻,佛朗哥调集一些师,特别是正在进行莱万特战役以及位于安达卢西亚的师加入战斗,[18]因此国民军在莱万特战役的攻势开始放缓。
虽然共和国军成功建立坚固的桥头堡,但由于缺乏卡车运输,步兵部队只能徒步前往前线,当部队抵达甘德萨城下时已筋疲力尽且无力进攻。由于没有火炮及卡车的支援,该部队只能占领城市附近的重要战略点。与此同时国民军在该城市建立了顽固的防御。8月1日,共和军抽出自共和第三十五国际师、共和第三师、共和第十一师、共和第四十三师、共和第四十五国际师,及共和第四十六师的兵力向甘德萨发起强烈进攻但却没能有所突破,且造成共和军一派的大量伤亡。8月2日,尽管部队再次发起进攻,但是共和军在前线的推进已经止步于甘德萨。在多次进攻无果的情况下,共和军从一开始的攻势转为守势,在城市周围挖战壕。胡安·莫德斯托曾设想轰炸此城市,但却没有足够的空军支援此行动。[18]
共和军在此次战斗中使出了最后一击,目的是为了说服英国和法国干预并协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赢得内战。在埃布罗战役前期取得的短暂胜利使得共和国貌似改变了内战中的局势,就连共和国总统胡安·内格林最初也认为共和国的命运已经逆转,并希望借由德奥合并和苏台德区问题所引起的国际社会的紧张,来让西方列强们更加关注在西班牙对抗轴心阵营的战争。[19]
不仅如此,这场战斗的胜利还能证明佛朗哥领导的国民军并没有完全取得整体战争的胜利。共和国军的进攻在国民军中引起了失败主义氛围,先前国民军试图夺取巴伦西亚的失败,再加上这一次未能阻止从加泰罗尼亚而来的共和军猛烈进攻让国民军派人心惶惶,在国民军大本营布尔戈斯甚至有长枪党员策划反抗国民军两大领袖法兰西斯科·佛朗哥和塞维里安·马丁内斯。[20]
8月6日,国民军在埃布罗河流域发起全面反攻。在河的上游,由共和第四十二师防御的梅基嫩萨和法伊翁受到攻击,该师很快被击败且退守桥头堡,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撤退至河对岸,由于桥无法支撑过多人和物资因此崩塌,剩下还未过桥的部队被全部包围及被俘。[21]在河的中游国民军同样多次进攻,但由于共和军依靠当地地形在此地的防御更加牢固,并没能突破防线。8月11日,马埃斯特拉斯克军下属的纳瓦拉第四师和国民第八十四师在炮和空军的掩护下向整条战线发动强烈猛攻,特别是对潘多尔斯山脉的共和军,双方损失惨重,经过数日一步步地推进,共和军部队撤离科尔韦拉德夫雷。[21]
在多次血腥的战斗后,国民军向前推进几公里,但由于严重死伤,国民军的反击暂时告一段落。9月3日,国民军的北方集团军重振旗鼓并发起新一轮攻势却再次受挫,以极其惨重的代价仅推进了一两公里。而在河的中游,甘德萨已解围,国民军占领已被空军和火炮轰炸过成一片废墟的科尔韦拉德夫雷。在四个星期里,国民军收复之前仅24个小时就失守的约两百平方公里土地,且逐渐包围共和军的军队。整场反击战中,国民军空军在战场投下了将近四点五公吨的炸药,特别是在共和军所控制的桥梁,但在共和军工兵部队及时修补下,各处桥梁损伤甚微。[19]
九月中旬,国民军对潘多尔斯山脉发动袭击,但因为无法有所突破以及战略物资的短缺,只好再次暂缓进攻行动,此后埃布罗河的战线已无巨大变化。虽然共和军一方承受了巨大的损伤,但是依靠成功的组织能力和铁拉阿尔塔的山地地形优势阻止了国民军前进的脚步。共和军部队在高地及阳光烈日下展开血腥的战斗,从八月初共和军完全失去制空权起,他们每天承受着来自国民军空军两百多架飞机的轰炸,特别是最初国民军反击的几天里最为严重。虽然共和军空军曾尝试夺取制空权,但共和军装备的伊-15战斗机和伊-16战斗机的性能已难以抗衡德国提供国民军的Bf 109战斗机。大部分国民军的飞机是用来对付埃布罗河上共和军的桥梁,这些交通要道至关重要,因此共和军将所有的防空武器集中于此地。国民军的物资开始随着德国在9月15日宣布暂时停止对佛朗哥一派的军事援助而短缺,这加重了国民军的担忧。九月下旬,在国民军再一次进攻下共和军缓慢且渐进地向后撤退,双方都造成巨大伤亡。而在10月2日,国民军基本控制科尔韦拉德夫雷附近的军事要地塞拉德拉瓦尔德拉托雷高地。[20]
10月30日,国民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攻击地点为卡瓦尔斯山脉北部约1.5公里宽的山谷,在太阳升起后的三个小时里,共和军阵地遭到175门大炮以及一百架以上的飞机的轰炸,因此不得不撤退。共和军则是以同样一百多架战斗机作为反击,在天空中与国民军战机战斗,这是整场战役中最大的空战。空袭之后,在马埃斯特拉斯克军发起的攻势下,其下属的纳瓦拉第一师成功控制了共和军因轰炸而撤退后的各个军事要地。战斗持续仅仅一天,其山脉的19个军事基地以及共和军的防御网络就落入国民军的手中。不仅如此,共和军还蒙受了极其巨大的损失:一千多人被俘,约五百人死亡和14架飞机被击落。卡瓦尔斯山脉的控制权在此地区十分重要,这个战略要地的陨落对共和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22]
而这仅是开始,11月1日国民第八十四师占领共和军最后控制的高地潘多尔斯山脉。11月3日,国民军抵达埃布罗河的沿岸,完成了战斗开始以来的未完成目标。共和军南部战线崩溃,不得不跨河撤退。11月7日,莫拉拉诺瓦沦陷,虽然在此地共和军拥有强大的防御,但是在国民军的攻击下不堪一击。11月10日,国民军攻占位于山顶上的拉法塔雷利亚,埃布罗河以西仅剩下6座共和军的炮台。11月15日凌晨4点30分,其余共和军部队积聚于弗利斯,在曼努埃尔·塔格涅的命令下跨河撤退,撤退结束后随即炸毁桥梁。11月18日,共和军最后控制的领土埃布罗河畔里瓦罗哈被占领,整场战斗以共和军的失败告终。[23]
影响
经过几个月的惨烈战斗,共和军结束了在埃布罗河的进攻。虽然最初的成功似乎表明国民军尚未获取西班牙内战的胜利,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和法国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缓和态度、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以及战斗最终的失败让胡安·内格林实现将西班牙的冲突国际化的希望破灭了。此次战斗中,双方皆有人员和物质的巨大损失,据估计,国民军一方死亡人数约为6,500人,共和军一方死亡人数约为10,000-15,000人。双方共伤亡十万人,其中共和军被俘近两万人。而在空军方面也损失惨重,双方被击落飞机约为一百五十架。埃布罗战役意味着共和国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失败,并为加泰罗尼亚的沦陷埋下了伏笔。[23]
参见
注解
注脚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