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施道夫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克施道夫戰役

博克施道夫战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战争普鲁士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事实速览 博克施道夫战役, 日期 ...
博克施道夫战役
七年战争的一部分
Thumb
日期1762年7月21日
地点
博克施道夫
结果 普鲁士胜利
参战方
普鲁士 奥地利
指挥官与领导者
腓特烈大帝 道恩元帅
兵力
72000人 82000人
伤亡与损失
1,600人 2,000人
关闭

战前形势

1762年1月,俄国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去了两个强敌。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强于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道恩元帅82,000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2,000普军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到达不久,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要他不再援助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腓特烈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军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两军交锋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军选择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线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5,000守军。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军来得这么快,分散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过3万人。普军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后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首先强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曼陀菲尔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线退却。

战后影响

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于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后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参看

参考文献

  • 顾剑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 1981年中文版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