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列国时代(梵语: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
十六大国
十六大国,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以下列表出自汉译《长阿含·阇尼沙经》[1][2][3]:
- 鸯伽(巴利语、梵语:Aṅga),首都赡波
- 摩揭陀(巴利语、梵语:Magadha),首都王舍城,大城华氏城
- 迦尸(巴利语、梵语:Kāśi),首都波罗奈
- 拘萨罗(巴利语、梵语:Kośala),首都舍卫城,大城阿逾陀/娑枳多
- 跋耆(巴利语:Vajji;梵语:Vṛji),首都毘舍离(跋耆共和国)、弥体罗(鞞提诃王国)
- 末罗(巴利语、梵语:Malla),首都拘尸那揭罗
- 车底(巴利语:Ceti;梵语:Cedi)
- 跋蹉(半摩揭陀语:Vaccha;巴利语:Vaṃsa;梵语:Vatsa),首都㤭赏弥
- 俱卢(巴利语、梵语:Kuru)
- 般遮罗(巴利语、梵语:Pañcāla)
- 阿湿波(巴利语:Assaka;梵语:Aśvaka、Aśmakā),首都褒怛那
- 阿槃提(巴利语、梵语:Avanti),首都优禅尼(北阿槃提)、摩呬沙摩(南阿槃提)
- 摩差[注 1](巴利语:Macchā,梵语:Matsya)
- 苏罗娑(巴利语、梵语:Śūrasena),首都摩偷罗
- 健驮逻(巴利语、梵语:Gandhāra),首都得叉尸罗(东健驮逻)、富沙迦罗(西健驮逻,后来贵霜帝国迦腻色伽一世在其附近建都,名为富娄沙富罗)[5][6][7]
- 剑浮沙(巴利语、梵语:Kamboja)
其他文献又将喻尼/叶筏那(Yona/Yavana)[8][3]、须赖/苏罗吒/苏剌吒(Suraṭṭha/Surāṣṭra[9])[3]、苏摩/苏噏摩(Sumbha?Suhma?[10][11][12][13])[3]、奔哒罗/奔那伐弹那/分陀/分陀跋陀(Puṇḍra/Puṇḍravardhana[14][13])[3]、傍伽(Vaṅgā,孟加拉 Bengal[15][16][9])[2][3]、尸毘(Śivi/Śibi)[9][17]、达舍罗拏(Daśārṇā)[9][17]列为十六大国。《小部·小义释》又将迦陵伽与十六大国并列[8]。据水野弘元推测,列入喻尼(印度称希腊为Yona/Yavana)是因为健驮逻等印度西北地区曾成为希腊人的领土[18]。
十六国中,跋耆(前身为鞞提诃王国)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19],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首都:迦毘罗卫)、蓝摩等小国。
《大典尊经》提到了七个国家,除了十六大国中的阿湿波、阿槃提、鸯伽、迦尸以及跋耆前身的鞞提诃之外,还有苏尾啰国(首都:劳噜迦)和迦陵伽国(首都:弹多布啰)[20],苏尾啰和迦陵伽也出现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经济
摩揭陀的王舍城、跋耆的毘舍离城、拘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波罗奈城、鸯伽的赡波、跋蹉的㤭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得叉尸罗城,是当时的八大商业城市。[21]此时期冶炼的铁器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在考古学领域,此时期与北方磨光黑陶文化(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相对应。[22]
文化
列国时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剧烈的社会动荡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沙门思潮,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注 2]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伐达摩那,另外还有持无作论的富兰那·迦叶,持宿命论的末伽梨·瞿舍罗,持不可知论的删阇夜·毗罗胝子,持顺世论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七元素说的波拘陀·迦旃延。[23]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婆罗米文出现于此时代。
参见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