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为北京大学老校舍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1]。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北京大学红楼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 |
坐标 | 39°55′29″N 116°24′20″E |
分类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编号 | 1-8 |
认定时间 | 1961年 |
1916年6月,国立北京大学向比利时仪品公司贷款20万元,开始在沙滩北街(即现五四大街)建造宿舍楼。1918年8月该楼落成,因此楼通体由红砖砌成,故俗称“红楼”。该楼落成后,并未用作宿舍楼,而是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第一院(即文科)校舍。其中,地下室为印刷厂,一层为图书馆(1918年10月迁入红楼),二层为教室和校部机关,设有蔡元培校长办公室,三层、四层为教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先后在此任教任职。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主要在红楼内工作。1919年,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重要策源地,红楼及其北面的操场(后来被称为“民主广场”)是主要活动场所,五四运动大游行便是从北面的操场开始的。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之一。在李大钊领导下,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并着手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1月初,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红楼举行[1][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北平,红楼成为日军宪兵队队部,地下室曾用作囚禁中国爱国人士的监狱[2]。
1953年,北京大学全部迁往原燕京大学校址。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中国古建筑研究所设在红楼。1961年,“北京大学红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红楼濒临倒塌,为此从1976年到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拨款80多万元全面加固整修红楼。2001年4月,国家文物局迁出红楼,入驻朝阳门北大街10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楼。此次国家文物局全部迁出后,整座红楼的房间腾空五分之三。有关人士当时表示,由文物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等单位使用的房间也将在适当时候腾出[2]。
2001年7月,成立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2002年4月28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红楼正式开馆。2002年12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红楼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2008年,红楼维修,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暂时闭馆。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红楼维修工程尚未全部竣工时,便在2009年4月22日起部分开放,重新开馆[4]。
2014年7月11日,经中央编办批复,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原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5]。
2021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北大红楼正式挂牌[6]。
该楼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东西面阔100米,主楼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长各为34.34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1][2]红楼初建成时,布局如下:
如今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辟有参观区,分为红楼一层旧址、院内平房展厅两个部分,现有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3]
红楼一层各房间分别用作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其中旧址复原有6处:
红楼一层还辟有蔡元培专题陈列、陈独秀专题陈列。此外,在红楼外的平房内,设有《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面积180平方米,分为“点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两部分,通过176件实物和67张图片,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