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英语:Lewis turning point)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即乡村劳动力投身制造业导致乡村劳动力减少,并导致农民工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上涨。这种现象通常由劳动力短缺引起。直到再次达到劳动力剩余的状态后工资不再上涨。该术语由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故名刘易斯拐点。在刘易斯拐点发生后,意味着经济需要平衡发展。[1] Piazza认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到达刘易斯拐点后,会导致金融动荡和增长前景的持续下降。[2]
通常情况下,到达刘易斯拐点会导致工资增加。[1]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如1870年至1920年间的日本,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产生了劳动力的过剩,抑制了实际工资的上涨。[1]有人认为中国在2010年已达到了刘易斯拐点,因为该国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减少,农民工工资大幅增加。[3]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在201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工人实际工资自2003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非技能工作的工资快速增长意味着已达到刘易斯拐点。[4]然而,《中国经济评论》等其他期刊则称中国尚未达到刘易斯拐点。[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至2025年之间达到刘易斯拐点[6]。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