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乐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是一座原位于湖北省均州古城内(今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宫观,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被誉为“武当山九宫之首”[1][2]。原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原有大小殿堂和道房520间,全宫占地面积超12万平方米,除规模略小外,净乐宫与北京故宫的建制几乎完全一样,故史书称“北修故宫,南修净乐”[1][3][4][5][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被彻底淹没[1][3][4][5]。2006年,净乐宫复制竣工,位于丹江口市东郊净乐湖北坡,新净乐宫建筑面积6万3千平方米[6][7]。
历史
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建成,赐“元天净乐宫”额,有“小故宫”之称,清朝有数次重修[1][2][3][6]。老均州流传着“一座净乐宫,半座均州城”的说法,明代知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其“踞城之半”[2]。
1958年大跃进期间,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均州古城属于将被淹没的区域,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文物搬迁到丹江口新城区[1][2][3][5]。其中,据当时的文物普查,除各种殿堂建筑之外,净乐宫还保存的各种文物还有近千件,最终确定将830多件大小文物搬运到位于高处的丹江口新城[2][6][7]。
按原定计划,净乐宫复原工程于1965年由丹江口工程局逐步展开,至1965年秋,两个碑座基础工程完工,巨大的龟驮碑也准备复原落位[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净乐宫复原工程被迫中断,此期间不少文物被当地民众拉走当了建筑材料,甚至被用于砌猪圈和厕所[1]。2004年丹江口市文物局副局长陈志中在采访中也提到,“将净乐宫迁移重建是在建丹江口水库时决定的,但因‘文革’而没能付诸实施。”[3] 文革期间,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彻底淹没了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均州和古城中的标志建筑净乐宫[1][2][3][5]。当时正值“破四旧”,众多珍贵文物没能抢救而沉于水底,其中包括武当山古建筑群约1/3的部分、古均州城和许多楚国早期遗址和墓葬[3][5]。
1983年,均县改为丹江口市[1]。2000年6月,大规模的净乐宫复建工程正式启动[1]。2006年3月31日,净乐宫复建竣工,同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乐宫的棂星门、龟驮碑(1958年抢救文物)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名列其中[1]。
水下考古
2011年11月至12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卡伊达组织,对丹江口库区3处水下文物点(湖北省丹江口市古均州城、武当山特区周府庵、河南省淅川县龙城遗址)进行了水下物理探测,正式拉开了中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5]。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