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無法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害怕別人發現自己是“騙子”的心理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冒名顶替综合征(英语:Impostor syndrome),亦称为冒名顶替现象(英语:impostor phenomenon)、骗子综合征(英语:fraud syndrome)。这个名称是在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家克兰斯博士(英语:Pauline R. Clance)与因墨斯(英语: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称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种现象。
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1] 。即使现实环境中的证据指明,他们确实具备优秀才能,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只是骗子,不值得获得成功。有研究显示,冒名顶替综合征在高成就女性当中较为常见[2]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男性与女性的盛行率没有差异[3]。
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被视为精神疾患,不过临床心理学家对此现象从事不少研究。传统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种人格特质,但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把它视为对特定情况的反应,虽然某些人较容易出现此症状,或是症状较其他人严重,但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将之归类为一种人格特质[4]。
因墨斯与克兰斯归类出几项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表现[2]:
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指出,五名成功人士中有两名认为自己是骗子,另有研究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认为自己是骗子[2]。
曾经历过此症状的名人包括:编剧查克·洛里[6] 、畅销作家尼尔·盖曼[7] 、畅销作家约翰·葛林、商业界强人谢丽尔·桑德伯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8] 、与演员艾玛·沃特森[9]。
爱因斯坦在他临终前有可能也遭遇此症状[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