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史前古印第安人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洛维斯文化,有时又名拉诺文化[3],是北美洲一种史前的古印第安人文化。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其遗迹可以追溯至1.15万年前末次冰期,最特别的是他们拥有特定的工具来猎杀大型哺乳动物。克洛维斯文化据信于13000年前出现,维持了约200-800年。2014年,Rasmussen等人测定了一个出土于蒙大拿州的克洛维斯男婴的遗骨,断定其时代距今将近13000年。[4]克洛维斯人于新仙女木期的寒冷气候下被多个局部的文化取代。后克洛维斯文化,包括福尔瑟姆文化,据信都直接源自克洛维斯文化,一些甚至只在投掷器具的长度不同而已。虽然这可能是因时代不同的文化转变[5],但亦有可能是一道外力逼使这种改变,如新仙女木事件或后冰河气候下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自1930年代在北美洲西部发现多个克洛维斯文化位点后,一般认为克洛维斯人就是最早到达新世界的人类。克洛维斯人可能就是所有北美洲及南美洲原住文化的祖先。但是近30年的考古发现又提出了新的质疑,例如维吉尼亚州的仙人掌山(Cactus Hill)、俄勒冈州夏湖(Summer Lake)的佩斯利洞窟(Paisley Cave)、南卡罗莱纳州阿伦达郡的塔波(Topper)、宾夕法尼亚州的麦道克劳夫特岩石遮蔽处(Meadowcroft Rockshelter)及智利的蒙特沃德(Monte Verde)等。
于1936年至1938年间在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考古遗迹发现了小量人工制品,是为克洛维斯文化。于1936年至1937年发掘出石制的克洛维斯枪头、两个带有撞击损伤的骨制尖头器、石刀、部分刀芯及几件石制切割器。自此在美国、墨西哥及中美洲,甚至南至南美洲北部都有发现克洛维斯遗迹。[6]
克洛维斯文化中最特别的器具就是克洛维斯枪头,是以石制及有凹槽的枪头。克洛维斯枪头是双面的,一般两面都有凹槽。考古学家并不认同这些制品的多寡与克洛维斯人的盛衰,或是不同群落的技术提升有关。由于在猛犸象遗骸的位点也有发现克洛维斯枪头,一般都接受克洛维斯人猎杀猛犸象。猛犸象本身只是克洛维斯人其中一种食物,他们也会猎食古风野牛、乳齿象、嵌齿象、地懒、貘、拟驼、马及其他小型动物。总数有超过125种植物及动物曾被克洛维斯人所使用或吃用[7][8]。
一般相信克洛维斯文化的消失是与巨型动物群的衰落,加上较少流动的人口数量增长,在美洲出现了石器及文化传统的分裂。[5][9]此后,克洛维斯枪头被其他形式的枪头所取化,如福尔瑟姆文化。其后连续的文化延续了古印第安人的中后时期。[10]也有指克洛维斯文化是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消失。
克洛维斯人是否导致猛犸象及其他物种的灭绝(过度猎杀假说)仍然在讨论。另一可能性是气候转变[11],加上人类掠食、疾病及入侵的草食性及肉食性动物所造成的生存压力。另外,也有指克洛维斯文化的消失是与新仙女木期的开始有关,这个严寒期历时约1500年,影响着包括北美洲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地区。
另一假说则指生物集群灭绝及引发寒冷期的是彗星所造成[12],称为新仙女木事件。新仙女木事件指彗星于1.29万年前在五大湖的上空爆炸[13],及撞击了克洛维斯文化。不过英国皇家霍洛威大学教授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说:“…我们的新研究说明,彗星爆炸碎片1.29万年前摧毁地球文明的说法是不准确…”。[14]
20世纪末考古学家主流都相信克洛维斯人是最先到达美洲殖民的。克洛维斯人在冰河时期由西伯利亚从白令陆桥横渡了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并经没有结冰的洛矶山脉东面南下至现今的加拿大。不过,现已逐渐发现更多早于克洛维斯文化的证据。[15]
德州农工大学的研究发现克洛维斯遗迹应该属于1.105-1.09万年前[16],未如以往估计的早,而在智利的蒙特沃德遗迹却可追溯至1.35万年前[17],而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古印第安人则于1.25万年前就已经到达。这显示了古印第安人沿太平洋海岸的迁徙比想像更快。
于2004年,在南卡罗莱纳州阿伦达郡的塔波发现了一些石制器具,可以追溯至5万年前[18],但其准确性受到质疑。[19]在俄勒冈州夏湖的佩斯利洞窟内的人类就比克洛维斯文化早1000年已在洞穴内生活。若这些都被证实,相信人类比克洛维斯文化更早进入北美洲,可能约于1.6万年前。
在俄勒冈州佩斯利洞窟发现的矛头和DNA样本证明,北美曾被多个不同文化占据,克洛维斯文化并非第一批北美人。另也有证据显示,东西两方分别有两组人,而克洛维斯人则位于东面。[20]
2014年,科学家完成了对蒙大拿州12,500年婴儿常染色体DNA的测序。[21]DNA取自代号为Anzick-1的一组骸骨,这组骸骨与几件克洛维斯遗物共同出土。此DNA和西伯利亚出土的DNA十分相近,基本上排除了欧洲起源的可能性(即梭鲁特假说)。它和现有美洲原住民的DNA也十分相近,这显示他们都源自西伯利亚或其周边的一个原始族群,即旧石器时代马耳他族群。[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