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片photograph)是利用光学器材在感光材料上曝光后,经由处理而获取的人或物的静态影像;包括显影、定影后的感光胶片,以及其复印片[1][2]。摄取静态影像的动作,则称为照相

拍摄于1890年代的一张团体黑白照片
为了艺术风格故意用黑白拍摄的照片,属于艺术照(2011)

像片通常由感光纸张收集光子而产生出来,像片成像的原理是透过光的化学作用在感光的底片纸张玻璃金属等辐射敏感材料上产生出静止影像[3]。绝大部分的像片多是由相机拍摄所得,其种类有正像或负像,连续的像片影像可形成摄影一样的情形。

语源学

像片[4][5][6]亦作相片、照片、写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像片”为正条,“相片”为副条,此因“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相”,指人的相貌或物体的外观。依“像”、“象”、“相”分工的词语系统化原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0月18日确定“像片”为规范词形,以与大量以“像”为构词成分的科技名词取得一致[7]。而照相不写作照“像”,后者是指去拍摄已制成的人形艺术作品,于理不合[8]

历史

Thumb
超大望远镜的长时间曝光照片[9]

第一张照片由法国发明者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于1826年所创。

1841年,英国人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发表了卡罗式照相法,由此产生了可多次复制的底片,奠定了现代摄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流程。在中国,摄影技术于清朝经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民国初年,许多以此为业的商家才开始兴起。彩色照片也于这个时代开始。

日本最古老的像片是1854年拍摄的田中光仪日语田中光儀像,摄影技术则于1905年正式引进日本。台湾于日治时期引进照相技术,故沿用日本译名称写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为业的店家,称为写真馆。不过1950年代后,中华民国迁台以后一律改称摄影、写真与照相馆,直至1980年代,日本娱乐事业逐渐开放,写真一词才又兴盛至目前的情况。

1990年代,原本以底片相机的摄影技术逐渐被数位电子科技所取代。

对于后胶片时代出生的人,像片对于他们而言是萤幕上一些彩色的像数或是个人社交版面上的一件装饰。[10]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