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1]傈僳语ꓡꓲ‐ꓢꓴ ꓫꓵꓽ缅甸语လီဆူလူမျိုး泰语ลีสู่)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东部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事实速览 傈僳族, 总人口 ...
傈僳族
总人口
120万
分布地区
 中国73万(2003年)
 缅甸40万(2007)
 泰国5万5千(2006)
 印度6千(2008)
语言
傈僳语
宗教信仰
泛灵论佛教基督宗教
相关族群
彝族拉祜族哈尼族日旺族(Rawang)、怒族
关闭

分布

傈僳族现今可分为南、北两群,南、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在中国境内约有73万人口,北群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它分布在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以及西藏察隅县;南群主要为花傈僳,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保山市临沧市。信仰有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天主教、基督新教等。

缅甸境内约有40万人口,北群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之克钦邦葡萄县葡萄镇、密支那、和八莫;南群傈僳族散居于掸邦各地,以盛产红宝石的摩谷镇周遭为主要傈僳村落密集区,掸邦北部分布在瓦城(曼德勒)沿着国道3号道路上的眉苗昔卜腊戍一直到果敢特区和户板、掸南主要分布在东枝以东的红山(Loilem)、南山(Namzang),以及孟乃(Mongnai)、孟东(Mongton)和 佤邦特区等金三角地带。信仰以基督教占绝大部分,特别是居于克钦邦的北群傈僳族。

印度境内约有6千傈僳族人居住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印未定界的范围内(中国称藏南察隅县,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之昌朗县(Changlang)。印度官方杂志<最前线>报导,此地七个傈僳村是1930年建立,是最早定居此地的民族,是由其东邻,当时也是未定界但已由英国实质占领的的坎底地区和江心坡地区(属于现今克钦邦葡萄县境内),甚至是由云南怒江上游的贡山县福贡县直接迁徙而来。在这条迁徙路线上的傈僳族和日旺族(Rawang),外国英文传记史料以出埃及记、追寻天堂般的香格里拉来描述,喜好自由和平温驯的族人意欲建立独力自主的傈僳之邦-傈僳兰(Lisu-land)。

泰国境内约有五万五千的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泰北夜丰颂府清莱府清迈府等。从19世纪末到1930年,南群的傈僳族南下经由金三角有较大量移民潮入境泰国。泰国外国观光客众多,傈僳族的民宿、手工艺品、编织比同为泰北山地民族的哈尼族(阿卡族)、拉祜族要知名且受欢迎,和欧美日各国通婚者也较多。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部分有信佛教者。迁徙到老挝、越南境内的傈僳村则稀少且信息与外界隔离,在占大部分的苗族和傜族村寨中,不易区分。

因缅甸军队和其他(民族)武装集团的迫害,逃到泰国或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沦为难民的傈僳族人数不明,目前约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由联合国难民高专署面试核实后,取得联合国难民证,且已被转介安置到欧洲各国、美国各州、澳洲、纽西兰等约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

Remove ads

在中国大陆的分布

聚居地

傈僳族人口分布

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傈僳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2]
位次
地区
总人口
傈僳族
占傈僳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合计 1,245,110,826 635,101 100 0.60292
31省份合计 1,242,612,226 634,912 99.97 0.60338
G1 西南地区 193,085,172 628,798 99.01 1.74449
G2 华东地区 358,849,244 3,386 0.53 0.13548
G3 华北地区 145,896,933 1,659 0.26 0.01903
G4 中南地区 350,658,477 645 0.10 0.00218
G5 西北地区 89,258,221 224 0.04 0.00128
G6 东北地区 104,864,179 200 0.03 0.00183
1 云南 42,360,089 609,768 96.01 4.30663
2 四川 82,348,296 18,674 2.94 0.45341
3 山东 89,971,789 1,919 0.30 0.30328
4 河北 66,684,419 1,355 0.21 0.04668
5 江苏 73,043,577 842 0.13 0.32397
6 浙江 45,930,651 454 0.07 0.11482
7 重庆 30,512,763 219 0.03 0.01110
8 河南 91,236,854 212 0.03 0.01854
9 广东 85,225,007 162 0.03 0.01276
9 辽宁 41,824,412 152 0.02 0.00226
11 内蒙 23,323,347 145 0.02 0.00298
12 湖南 63,274,173 145 0.02 0.00226
13 贵州 35,247,695 120 0.02 0.00090
14 甘肃 25,124,282 115 0.02 0.00523
15 安徽 58,999,948 102 0.02 0.02564
16 山西 32,471,242 101 0.02 0.09791
17 广西 43,854,538 59 0.01 0.00035
18 青海 4,822,963 58 0.01 0.00262
19 湖北 59,508,870 50 0.01 0.00193
20 北京 13,569,194 48 0.01 0.00820
21 新疆 18,459,511 34 0.005 0.00031
22 吉林 26,802,191 30 0.00 0.00122
23 上海 16,407,734 27 0.00 0.02599
24 福建 34,097,947 21 0.00 0.00360
24 江西 40,397,598 21 0.00 0.01670
26 黑龙江 36,237,576 18 0.00 0.00102
27 海南 7,559,035 17 0.00 0.00129
27 西藏 2,616,329 17 0.00 0.00069
29 陕西 35,365,072 16 0.00 0.00907
30 天津 9,848,731 10 0.00 0.00375
31 宁夏 5,486,393 1 0.00 0.00005
现役军人 2,498,600 189 0.03 0.16920
Remove ads

历史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语言

Thumb
位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苏典村民委员会下勐劈村民小组,是一个傈僳族村寨

傈僳族人使用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傈僳族人先后使用过老傈僳文格匡式拼音文字竹书新傈僳文四种文字,均创制于20世纪。目前只有新、老傈僳文仍在使用。

传教士富能仁20世纪初期帮助傈僳族人创造的傈僳文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尤其在当地教会中广泛使用。

宗教

傈僳族人以前为信仰万物有灵,后来在西方人的影响下逐渐皈依基督教。现在基督教为傈僳族的主要宗教。

传教士富能仁20世纪初期帮助傈僳族人创造的傈僳文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同时帮助傈僳族人创建教会,至今傈僳族宣教士众多,并广泛向周边民族宣教。

民族服饰

Thumb
昌宁县博物馆展出的傈僳族女性服饰

傈僳族女子传统上头戴红色和白色料珠的头饰,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项圈和项链。女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缝制而成的,称作“百花裙”。

傈僳族男子着短衫,以青布包头,身上佩戴砍刀、箭袋等狩猎的工具,傈僳族根据服饰颜色差别可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

节日习俗

收获节品新酒

农历九、十月间,当新谷、玉米成熟收获时,傈僳族便赢来了一个传统节日:收获节,也叫尝新节。

节日期间,傈僳族人民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造新酒,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在田地里,边收割边煮酒,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放散。

品尝新酿的酒还不够,男女老少们哈会聚集在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老人们围着篝火谈天说地,年轻人们则在火堆旁唱歌跳舞。

傈僳人民崇尚万物有灵,传统节日打斗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他们在收获节酿新酒,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过,他们酿制新酒的原料除了新收割的玉米、高粱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为珍贵。稗子是一种类似水稻的杂草,酿制时现将其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启封冲饮。稗子酒虽然度数不高,但口感淡而醇,还有解渴提神的功效。

“阔什节”要感恩

阔什节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节日,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阳历12月20日到22日举行。届时,各地傈僳族同胞同迎新年。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舂粑粑,采折与全家男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祈福祛病。有趣的是,他们会把第一块粑粑喂给狗吃。因为傈僳族民间有传说,狗给人间带来了粮种:古时人类浪费粮食,天神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这时一只狗奋不顾身,爬上天宫偷来粮种,这才拯救了人间。

刀杆节

节日简介

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怒江福贡、碧江、泸水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为期一天。过节时,会场中央竖二三根20米长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把长刀,刀刃向上,称“刀竿”。爬竿的人多为壮年人,身穿红布衣裳,头缠红包头号,光足。在绕竿歌舞后,跃上刀竿,踩着刀刃向上攀登。至顶时,掏出鞭炮鸣放,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并敬献美酒。节日里,还举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

节日起源

傈僳族传统节日。亦作“刀杆节”。傈僳语称“阿堂得”,意为“爬刀竿”。流行于今云南省怒江僳傈族自治州碧江、福贡、泸水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此节始于明代。明正统年间,麓川土司勾结外族,入侵云南边疆,妄图分裂祖国。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鹿川,傈傈族将士上刀山,跳火海,英勇杀敌,赶走了外来入侵的敌人。王骥虽身为汉人,却帮助傈僳族兄弟保卫家乡,并引导他们固定耕作,保护森林,饲养牲畜,让僳僳族青壮年习武,日夜操练。但朝廷内的奸臣却诬陷他企图叛变,皇帝听信谗言,把王尚书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用毒药把他害死。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他保边爱国的壮举,傈僳族人民每年举行庆祝活动,操练武艺,代代相传,相沿成节。

节日习俗

节日当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继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会场中央竖二、三根二十米长的粗大木竿,用三十六或七十二把寒光霍霍的长刀绑在两根长竿上,做成刀梯,谓之“竿”。刀梯成一字形,刀刃向上,有三或六处呈“乂”字形,顶部挂有红旗和鞭炮。爬刀竿者多为壮年人,他们身穿大红袍,头缠红布,赤足。在一片欢呼声中,鞭炮齐鸣,锣鼓阵阵。爬刀竿者先绕竿唱歌跳舞后,将斟满的一杯白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跃上刀竿,赤足踩着利刃,双手捏紧上层的刀面,运气支撑脚掌,一级级地往梯顶上爬,一直爬到插有红旗的刀竿顶上,掏出鞭炮燃放。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纷纷上前敬献美酒。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们还聚在一起,进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烟盒)等活动,欢歌跳舞,热闹异常。

春浴节

傈僳族每年12月20日会有“澡塘会”活动,不分男女老少可以共浴温泉池,下池前必须脱去衣物,包括女性,仅存内裤下池,但禁忌是严禁窥视行为。另一项意义,年轻男女在这共浴,只要彼此的歌有对上,这对男女就可结伴终身。[3]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