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作壆坑新村为香港沙田区的一条乡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作壆坑因以竹筑壆堵塞坑水而得名,原址本在现今之博康邨处,全村姓李,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他们的祖先从广东省伍华县搬至现今大尾笃船湾淡水湖附近的乌蛟腾居住,其后一房搬至作学坑定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也有分支到西贡及九龙坑的。
由于各房仍有联系,凡举喜庆祭祖均聚首一堂;至今每年仍有一次总动员往大埔拜太公山,因总太公葬于该处,谓之“食山头”[1]。但是,昔日则较为隆重,以往在拜山前一晚,各人便齐集祠堂,用禾草席地而睡,翌日一起出发拜山,由于拜山者往往在千人以上,所以往往用大镬煮食,坐在地上用大盘盛载食物,约八至十人共食一盘菜。
村民在战前以种禾为主,兼种蕃薯、栗米等,亦有担柴及草往九龙城出售;由于该村比较贫困,所以没有学校或书塾,村中读书者寥寥可数,即使能负担者,也要往曾大屋或沙田围就读。
日治时期,全村几为日军放火烧光,仅余一间祖屋,这间屋只是日本人用来存放禾草作为喂马之用,更惨的还有日军在四周布满地雷,当时有不少村民被炸死或饿死的,生还的村民多逃往大埔,和平后才搬回来。
战后,村民用锌铁及茅草等简陋材料建屋,至1950年代末期才改用木材,及后,有钱的才改用砖来建屋,且村民都从事建筑业而非昔日的农耕了,亦有小部分从事“磨光”等小工业。
至1970年代末期,由于政府发展新市镇,将原村搬往村后的坳背山道,村名仍叫“作壆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