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木管樂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低音竖笛是竖笛家族乐器中的一员,除了外形较大,结构、指法和演奏技巧和竖笛大致相同。音色低沉,弱奏时展现柔美特性,强奏时具有魄力。最初出现于交响乐团时,通常由1名单簧管手兼任,但现时更多机会是由1名乐手独立于其他单簧管之外。
作为变种乐器,低音单簧管的普及程度和短笛近乎相同。它不但已成为现代交响乐团的常规乐器,稍有规模的业余乐团、一般学校乐团等都能够添置最少一支。在管乐团、军乐团以至爵士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低音单簧管大都以非洲黑木所制成,一些入门型号亦有用塑料树脂作为材料。它的管身粗而直,上下的直径相同。由于体积较大,为方便乐手吹奏,吹管部分扭成如问号(?)的形状。而喇叭口亦改成如萨克管般的向外兜出(据闻萨克管的发明者萨克就是因为看见低音单簧管的喇叭口设计,后来将此套用在萨克管上)。另外,低音单簧管手和巴松管手一样,会配带肩带并将乐器固定在金属扣上。
低音单簧管采用贝姆指法,按键位置和单簧管基本上是相同。现代的低音单簧管添加了按键,可以吹出相等于巴松管的最低的B♭1音。这不但令低音单簧管的音域得以扩阔,亦令它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机会。
低音单簧管是移调乐器,19世纪时沿用单簧管的记谱法,使用高音谱号,但实际音高比记谱低1个大九度。[1] 使用高音谱号是因为低音单簧管是由单簧管手兼任,使用相同的谱号可大大减少读谱上的不便,亦使乐手换转乐器时更容易。到了20世纪,作曲家如浦罗哥菲夫、拉赫曼尼诺夫等改以低音谱号标记,令到实际音高比记谱低1个大二度,到高音域时才转回用高音谱号(但同时亦存在相距九度或二度之分)。分谱则仍原用高音谱号。
低音单簧管有超过3个八度的音域,现代改良版可奏接近4个八度。
自19世纪初发明了低音单簧管而来,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普遍。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相关的曲目更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在室乐和独奏曲目。现在,它的应用更加推展至爵士乐、电影配乐和单簧管合奏团。
最早于管弦乐中使用低音单簧管的,是梅卡丹堤于1834年完成的《安提俄克的艾玛》(Emma d'Antiochia)当中的第2幕,当中他指定了一样名为“glicibarifono”的乐器,就是低音单簧管。后来,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于1836年首演的歌剧《胡格诺教徒》(Les Huguenots)第5幕中亦安排了一段低音单簧管的独奏。
其他较著名运用低音单簧管的管弦乐作品包括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