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交换手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剪刀差(英语:price scissors)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指一个群体、经济部门或产业,产出、销售至群体或产业外的价值,在一段时间的合理的平衡后,下降至低于自群体或产业外需求、购买的价值。在折线图或趋势图上,剪刀差的现象形成类似一把剪刀的形状,故此得名。例如,一个国家出口价值下降、进口价值不变,自贸易平衡或顺差,变为贸易赤字、逆差。苏联早期工业品价格高涨、农产品价格暴跌,史称“剪刀危机”。1930 年代初,东欧国家亦有广泛、普遍的剪刀差的现象。
“剪刀”这个形象是托洛茨基在第十二次党大会上首次说出来的。他以此形象描述苏联当时工业品价格的昂贵与农产品价格的低廉。这两种价格好像一把剪刀上的两瓣刀片。他认为问题之解决应该像剪刀之收拢,不要像它的张开。[1]
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剪刀差是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剪刀差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交换手段之一。它是体现在以掌握高端生产技术为主的资本密集产业利用垄断地位来获得相较于劳力密集产业的产品利润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又透过专利保护法案等一系列防止己国较先进技术流入到其他国家的有效保护措施来提高自身生产的拥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的价格。如果把这一现象用价格走势图表示出来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链所产出的相关产品在遵循国际贸易法规的前提之下通过跨境交易的手段赚取高额利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