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华话(国际音标:ŋ̍˧˩ fa˧˥ fa˥˩),又称长乐话或长乐腔,是一种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地区的客语方言,五华话在台湾亦有分布,但使用空间日渐萎缩。五华县旧称长乐,后因与福建长乐等县重名而改称为五华,故五华话也称为长乐话。
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五华话被归类为粤台片兴华小片[2],后于2012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中被归类为粤台片龙华小片[3]:116-124。
现代五华县内客家话大同小异。本地传统将五华话分为三片[4]:2-3: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西片,将五华话分为四片[5]:17, 21:
由于临近兴宁市,五华县年轻人的口语受到了兴宁话的深度影响,尤以北部乡镇为甚[4]:3-4。
在台湾,使用长乐腔的客家人主要聚居于桃竹苗一带,小部分散居在台北市及台中市,祖籍大多为五华县的安流镇与梅林镇,属于上山声,并保留了一些早期五华话的特点[5]:87-88。由于五华县南部乡镇邻近陆河县、揭西县,因此上山声除声调略有不同外,声韵又近似海陆腔客家话(陆河话)。长乐腔在台湾日渐式微,趋于与四县腔、海陆腔合流[6]。
长乐腔曾经作为台湾客家语七大腔调(四海永乐大平安)之一,由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惠州府永安县的移民带来。其语腔近于今梅州市五华县南部琴江流域的口音。杨梅老坑仍有长乐腔使用者,然已退居家庭内部使用。
在台湾,使用长乐腔的客家人主要聚居于桃竹苗一带,小部分散居在台北市及台中市,祖籍大多为五华县的安流镇与梅林镇,属于上山声,并保留了一些早期五华话的特点[5]:87-88。长乐腔在台湾日渐式微,趋于与四县腔合流[6]。
本节介绍的五华话音系,取自县城所在地水寨镇。
五华话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0个声母。齐齿呼前之声母ŋ会颚化为ɲ;零声母前的齐齿呼介音i摩擦强烈,实际相当于j[4]:12。若将前述两者及零声母记入声母,则五华话共有22个声母。
五华话有63个韵母,其中ien音韵地位与ian同;iet音韵地位与iat同;ɨ实际相当于舌尖元音。下表没有列入ŋ̍与m̩两个声化韵。
五华话共有6个单字声调[5]:26。
调类 | 调值 | 范例 | 音标 |
---|---|---|---|
阴平 | 44 | 夫 | fu˦˦ |
阳平 | 13 | 乎 | fu˩˧ |
上声 | 31 | 府 | fu˧˩ |
去声 | 53 | 富 | fu˥˧ |
阴入 | 2 | 福 | fuk̚˨ |
阳入 | 4 | 服 | fuk̚˦ |
五华话有13种连读变调的情形[5]:26-28。
五华话中部分字存在文白异读现象,显示了不同时代层次的读音。
声母的文白异读体现在古知组字与古非组字中[4]:37。
前者的文白异读字数量不多,白读为t/tʰ,文读为ʧ/ʧʰ或ʦ/ʦʰ;后者的文白异读字白读为p/pʰ/m,文读为f/v[5]:51-57。
汉字 | 白读 | 文读 |
---|---|---|
中 | tuŋ˦˦ ~心指 | ʧuŋ˦˦ ~间 |
逐 | tiak˦ | ʧʰuk˦ |
肥 | pʰi˩˧ ~肉 | fi˩˧ ~胖 |
望 | moŋ˥˧ ~唔到 | voŋ˥˧ 希~ |
声母的文白异读体现在古蟹摄字与古梗摄字中[4]:38。
前者白读为ai,文读为i;后者的文白异读字数量较多,白读为aŋ/iaŋ与ak/iak,文读为en/in与et̚/it̚[5]:64-65, 74-75。
汉字 | 白读 | 文读 |
---|---|---|
底 | tai˥˧ ~下 | ti˥˧ ~部 |
黎 | lai˩˧ 姓氏 | li˩˧ ~明 |
顶 | taŋ˧˩ 山~ | tin˧˩ ~撞 |
明 | miaŋ˩˧ ~年 | min˩˧ 光~ |
锡 | siak̚˨ ~壶 | sit̚˨ 焊~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