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课程为台湾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亦为该改革中最重要一环。以中华民国教育部为主导机关的该教育改革政策,乃指将台湾境内国民小学与国民中学两学校层级课程中的科目与内容,以教科书为主轴来做九年一贯的衔接,其目的在于学生能获得连续且统合的学习与知识。[1]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18年6月28日) |
九年一贯课程包含“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面向,整合所有国语、乡土语言、英语、数学、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等学习领域,并依学生能力为指标,成为教育目标的依据。另外于实务上,加强学校弹性时间并强调教学企划等。[1]
九年一贯课程于2001年9月试行,2004年9月全面实施。[1]此外,教育部积极推动的课程也会受到政治的影响,例如:教育部在2009年即开始大力推行游泳教学[2],并在2011年大力推行书法教育[3]。
修订背景与目标
21世纪前后,世界各国之教育方向都是以提升国家优势为主,为此为主轴,台湾政府根据1990年代修宪共识,拟定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确定国民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革新,以学校教育、教师专业活动为核心周期,订定以九年为区间的一贯课程,谓之九年一贯课程。[4]
以需求及目标言,均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四构面(PEST)。[4]
21世纪后,全球化发展情势更加剧烈,国际普罗标准为教育规范的社会及学校教育方向已成为主流。台湾教育朝野均认为台湾教育的国际化未臻理想,例如:环保、能源、语文等等国际观均未纳入课程。为此,只有须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才能借此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国家于国际的竞争力。
再论及细节,于本土与国际意识方面,九年一贯新课程,新增本土意识、爱国意识及文化世界观、环保世界观。之后,更希望借此主轴让该意识融入终身学习方面;如主动探究国际观,并深植于资讯与语言之运用上。在课程目标上,则落实于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知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最终目标则是希以九年周期时间促成学生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及分析能力。
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其设计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需求,也深受国家政治发展的需求影响。作为一个民主社会,台湾的教育政策在设计和实施时,需充分考量国家政治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能够支持并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公民。
首先,九年一贯教育肩负着培养民主社会公民素养的责任。随着台湾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制度通过公民与社会教育(如社会科、公民与道德教育等),旨在让学生理解并认同民主价值,如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选举、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理解国家制度运作的知识,为将来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不仅是对政治体制的支持,更是维护民主制度长期稳定的关键。
其次,九年一贯教育强调对多元文化和族群平等的尊重,以回应台湾复杂的族群结构和多元文化社会的需求。台湾社会包含了不同的族群与文化背景,如原住民族群、闽南人、客家人以及新住民等。教育制度中对这些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也符合台湾政治发展中对族群平等和社会包容的要求。通过教育,学生可以理解族群多样性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进而支持一个多元且包容的民主社会。
此外,九年一贯教育还重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台湾在转型正义与法治建设上的努力,需要新一代公民的认同与支持。教育课程中对法律知识的教授,以及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守法意识与法律思维,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旨在塑造一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且具有责任感的公民群体,从而巩固台湾的法治社会。
同时,九年一贯教育也回应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发展需求。随着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挑战变化,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外交素养。语言教育、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国际事务的基本了解,都是九年一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外交人才,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最后,九年一贯教育还必须适应国家长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政治稳定和社会持续进步的背景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反映当前政治环境的变化。例如,随着台湾社会面临的内外挑战日益复杂,教育政策也需要更加灵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而言,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家政治发展的需求。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法治观念、尊重多元文化、具备国际视野等能力。这些教育目标不仅支持了台湾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也为未来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1990年代小幅度教科书改革:如取消台湾书店发行权外,台湾并无相关义务教育改革,因此台湾社会持续有教育全面的文化内文改革的呼声。为呼应此,行政院于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上揭示,九年一贯课程应允的社会需求包含:课程与教学方式、重视基本学力、融入媒体素养、海洋教育、人口贩运、永续环保等议题。社会普遍认为,以行政院主导的此九年一贯课程在反映教育改革民意外,也应回应时代潮流进行全面的文化课程改革。
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自2001年实施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提升教育品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并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制度下,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与需求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首先,社会普遍期待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台湾社会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全球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重视。因此,九年一贯教育的课程设计强调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国际事务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担当积极角色。
其次,台湾社会强烈期待教育能够促进公平和正义。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强调社会公平,因此九年一贯教育也包含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原住民、外籍配偶子女和经济弱势学生。教育制度中的资源分配和课程设计,旨在缩小不同社经背景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机会。
另外,社会也期待教育能够传承并弘扬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台湾的教育制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重视本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课程中包含对台湾历史、文化、语言(如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的教学,强化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骄傲。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具备批判思考能力,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包含了对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九年一贯教育课程强调资讯科技的应用,期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科技工具,并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未来工作市场的需求,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数位时代中,成为资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最后,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高度期待。台湾社会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教育制度中纳入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观,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自信、自律且富有同理心的个体。
总的来说,台湾九年一贯教育制度在社会文化期待的引导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科技素养、拥有本土文化认同感,并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公民。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持续回应社会变迁,灵活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期待。
---
### 台湾九年一贯教育预算、财务与经济需求分析
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从1994年开始实施,旨在提供连贯且系统的基础教育。然而,要保障这一制度的持续运作和发展,需考虑到预算、财务和经济方面的需求。
**一、预算需求**
1. **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 **校园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运动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这些设施的建立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 **设备采购**:科技设备如电脑、投影机、智能白板等的购置是预算中的重要部分。确保设备现代化和良好维护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 **教师薪酬与培训**:
- **薪酬支出**: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是教育预算中的主要支出。提供公平的薪酬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非常重要。
- **培训费用**:教师需要接受不断更新的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这包括外部讲座、研讨会和在职培训等。
3. **课程与教材开发**:
- **教材采购**:开发和采购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和辅助材料,这些材料需要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知识和需求。
- **课程研发**:改进和开发课程内容,尤其是在引入新技术和教学方法时,需要相应的研发经费。
4. **学生支持服务**:
- **特殊教育需求**: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支持服务需要额外的预算。
- **课外活动**:支持课外活动、社团及校外学习项目的经费,包括旅行、比赛和活动组织费用。
**二、财务管理**
1. **财政拨款**:
- 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拨款是确保教育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地方政府需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所需的资金。
2. **资金使用效益**:
- **预算审计**:定期进行预算审计和财务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效益。通过审计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绩效评估**:对各项支出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资源投入能实际提升教育质量。
3. **资金来源多元化**:
- **政府财政**: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预算,通过税收和其他收入分配到教育部门。
- **社会捐赠与资助**: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进行捐赠和资助,补充公共预算不足的部分。
- **教育基金**: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用于长期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经济需求**
1. **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
- 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教育预算的充裕程度。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和社会能够投入更多资源于教育;在经济困难时期,可能需要通过调整预算和增加外部资金来维持教育质量。
2.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投资教育不仅能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能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教育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有助于创造更高效的经济环境。
3. **长期经济规划**:
- 长期的经济规划应包括对教育的持续投资。制定合理的预算增长计划和资金使用策略,确保教育系统能够适应未来的需求和挑战。
**四、挑战与应对**
1. **预算压力**:
- **资金不足**: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安排关键领域的支出,确保核心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 **预算调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算分配,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教师薪酬的支出。
2. **资金分配公平性**:
- **区域差异**:确保不同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能够获得公平的资金支持,避免资源分配不均。
- **透明机制**:建立透明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确保教育资金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到各学校和项目中。
---
总之,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在预算、财务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规划。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和有效的财务管理,台湾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是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供小学和初中阶段连贯且系统的教育。这种模式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同时确保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台湾的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创新和科技的挑战。
**一、教育科技的应用**
1. **智能学习平台**:在台湾,智能教育平台的使用逐渐普及。这些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系统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识别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2. **在线教育资源**:台湾的教育科技发展促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的出现,如远程教学视频和互动学习材料。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学习和自主探索。
3.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VR和AR技术在台湾的教育应用中也开始展现潜力。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模拟复杂的科学实验、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创新教育模式**
1. **翻转课堂**:台湾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即将传统课堂讲授和家庭作业的位置调换。学生在家通过视频等材料自学,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互动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旨在提高课堂互动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在台湾教育体系中也得到推广。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实际项目和课题,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性化学习**:台湾教育部门和学校越来越重视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好的进步。
**三、教育科技的挑战与应对**
1. **设备和基础设施**:虽然台湾在教育科技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在科技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差距仍然存在。需要持续投资和政策支持,确保所有学校和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先进的教育资源。
2. **教师培训**:教育科技的有效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熟练掌握。台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3. **数据隐私和安全**:随着教育科技的广泛应用,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日益重要。台湾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确保教育科技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台湾在九年一贯教育模式下,正积极推动教育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引入,还包括教育模式的调整和相关挑战的应对,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民中小学教学科目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之课程,台湾教育部订有相关课程纲要,各书商可根据课程纲要编订教科书,经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院审定后出版,由各校评选使用。 适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共区分七大领域。
- 语文领域:包含国语(国小)、国文(国中)、英语(国小、国中)、乡土语言(国小必修、国中选修)
- 数学领域
- 社会领域:包含地理、历史、公民
-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生物、理化、地球科学、生活科技
- 艺术与人文领域:包括音乐、视觉艺术(国小)、美术(国中)、表演艺术(国中)
美术课后来更名为视觉艺术课
- 健康与体育领域:包括体育、健康教育
- 综合领域:包括辅导活动、家政实习、童军教育
- 弹性领域:资讯(非七大领域之课程)
备注:国小一二年级社会、自然、艺文(音乐、美术、表演艺术)领域合并为生活领域
乡土教育
宜兰县是全国首创母语教育、打破中央政府“独尊国语、禁说方言”教育政策的县市,时任县长为游锡堃,1990年率全国之先,全县国民小学开始实施母语教育[5]。当时的教育部长毛高文首先公开反对学校实施方言教育,以致地方上从教育局官员、校长到老师都采观望态度,不敢贸然支持,而县府编列了一千送多万的乡土教材经费,预算送到议会,也悉数遭到删除[6]。但是县政府择善固执,于1990年6月25日行文各国中小学,不得禁止学生在校内说方言[7]。最后终于打破中央政府“独尊国语、禁说方言”的教育政策,1994年中央政府转向,由省政府补助宜兰县政府该项政策600万。
1993年,宜兰县将乡土教材“兰阳历史”、“兰阳地理”列为国中一年级必修全县施教,促使教育部颁布《乡土教学活动课程标准大纲》;其后教育部并开始编撰《认识台湾》,于1997年采宜兰模式全国施教,不只是影响了宜兰县内的教育生态,更在于促使中央政府、省政府反思既定的、保守且不合时宜的教育政策。宜兰县乡土教学最大的意义,除了是扮演国内乡土教育开拓者的角色,实际的影响主要在于催化了本土语言环境的开放,及中央政策的改变[8]。
以往中小学的课程,都由中央订定科目,然后全国统一实施,唯独乡土教育,因为宜兰做出成绩,造成风潮后,迫使中央修改课程标准,后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就是吸纳宜兰的做法,成为另一项“宜兰模式”[9];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向来就是中央主导,唯独乡土教育是由地方发动,扭转中央主导的态势[10]。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