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常見止痛藥、退燒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Paracetamol、简称:APAP),又称乙酰胺酚[12]、扑热息痛,是一种常见的非阿片类镇痛、退烧药,主要用于退烧和缓解轻中度疼痛。[13][14][15] 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常见品牌包括泰诺(Tylenol)和班纳杜(Panadol)。
临床资料 | |||
---|---|---|---|
读音 | Paracetamol: /ˌpærəˈsitəmɒl/ Acetaminophen: i/əˌsiːtəˈmɪnəfɪn/ | ||
商品名 | 泰诺,及其他[1][2] | ||
其他名称 | N-acetyl-para-aminophenol (APAP) |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
MedlinePlus | a681004 | ||
核准状况 |
| ||
怀孕分级 |
| ||
给药途径 | 口服给药、颊部给药、直肠塞剂、静脉注射 | ||
ATC码 | |||
法律规范状态 | |||
法律规范 | |||
药物动力学数据 | |||
生物利用度 | 63–89%[3]:73 | ||
血浆蛋白结合率 | 10–25%[4] | ||
药物代谢 | 大部分经肝脏代谢[7] | ||
代谢产物 | APAP gluc、APAP sulfate、APAP GSH、APAP cys、NAPQI[5] | ||
药效起始时间 | 视给药途径而定: 口服:37 分钟[6] 颊部:15分钟[6] 静脉注射:8分钟[6] | ||
生物半衰期 | 1–4 小时[7] | ||
排泄途径 | 尿(85–90%)[7] | ||
识别信息 | |||
| |||
CAS号 | 103-90-2 | ||
PubChem CID | |||
IUPHAR/BPS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
PDB配体ID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2.870 | ||
化学信息 | |||
化学式 | C8H9NO2 | ||
摩尔质量 | 151.163 g/mol | ||
3D模型(JSmol) | |||
密度 | 1.263 g/cm3 | ||
熔点 | 169 °C(336 °F) [9][10] | ||
沸点 | 420 °C(788 °F) | ||
水溶性 | 7.21 g/kg (0 °C)[11] 8.21 g/kg (5 °C)[11] | ||
| |||
|
在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具有一定的退热效果,[14][16][17] 但其效力不如布洛芬。[18] 尤其对于病毒性发热,其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尚存争议。[14][19][20] 在治疗急性轻度偏头痛和间歇性紧缩型头痛方面,对乙酰氨基酚表现良好。[21][22] 临床研究表明,与阿司匹林和咖啡因联用时,能更有效地缓解这类轻度头痛,因此被推荐为首选药物方案。[23][24] 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虽然对乙酰氨基酚有一定效果,但不及布洛芬明显。[25] 不过,两者联合使用时,止痛效果更优于单独使用任一药物。对于骨关节炎导致的疼痛,该药的缓解作用较为有限,临床价值不高。[15][26][27] 此外,在治疗下背痛、癌痛和神经性疼痛方面,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其广泛应用。[15][26][28][29][30][31]
在规范使用的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的短期安全性较高,[3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布洛芬相当。而在长期使用方面,其安全性优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33] 对于对NSAID(如布洛芬)敏感的患者,这种药物常是较好的选择。[34][35] 但需要注意,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血红蛋白下降(暗示存在胃肠道出血的风险)[36] 及肝功能异常。成人每日最大安全剂量为3至4克,[26][37] 超过此剂量可能引发肝毒性,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8] 在欧美国家,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已成为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常见的药物过量事件。[38][39][40]
关于这种药物的起源,有记载称其最早由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格哈特(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于1852年合成,也有说法认为哈蒙·诺思罗普·莫尔斯(Harmon Northrop Morse)于1878年首次制备了这种化合物。[41][42][43] 如今,对乙酰氨基酚已成为欧美地区使用最广泛的镇痛退热药,[44] 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45] 除泰诺、班纳杜等品牌外,市面上还有多种仿制药可供选择。[46] 据统计,仅在2022年,美国开出了超过500万张对乙酰氨基酚处方,使其位列该国最常开具处方药物的第114位。[47][48]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13] 然而,有关其退热效果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在成人中的应用效果仍不明确。[14] 有医学专家指出,可能存在对这种药物的退热用途过度处方的情况。[14] 临床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在缓解普通感冒症状方面虽对鼻塞和流鼻涕有所帮助,但对喉咙痛、全身不适、打喷嚏和咳嗽等症状的效果较为有限。[49]
在重症监护中,与其他干预手段相比,对乙酰氨基酚仅能使体温降低约0.2-0.3°C,且未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6] 对于发热的脑卒中患者,该药物的效果也并不显著。[50] 在脓毒症的治疗中,研究结果不一:部分研究表明可能增加死亡率,另一些研究则显示降低死亡率,甚至也有研究认为其对死亡率无影响。[16] 在骨痛热症的治疗中,对乙酰氨基酚不仅未显现显著疗效,反而增加了肝酶升高的风险,这可能预示对肝脏有损害。[51] 因此,目前不建议常规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来处理发热伴感染的住院患者。[20]
在儿科领域,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尚待明确。[52] 医生建议,不应单纯为了退烧而使用该药,但对于发热并伴有明显不适的儿童可以酌情使用。[53] 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无法预防热性惊厥。[53][54] 在标准剂量下,仅能使体温下降约0.2°C,在急诊场景下作用较小。[14] 因此,部分医生建议适当增加剂量,以期达到0.7°C的降温效果。[17] 研究还表明,在儿童退烧方面,对乙酰氨基酚效果稍逊于布洛芬,[55] 这一差异在两岁以下儿童中同样存在,[56] 但两种药物的安全性相当,它们对哮喘加重的风险也相似。[18] 医生建议五岁以下儿童避免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但在必要时可以交替使用。[53]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适用于头痛、肌肉酸痛、轻度关节炎疼痛、牙痛,以及因感冒、流感、扭伤和痛经引发的疼痛。[57] 当前研究支持其在急性轻中度疼痛中的应用,但对于慢性疼痛的疗效尚缺乏足够证据。[15]
在骨关节炎和背痛等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中,对乙酰氨基酚的疗效存在不确定性。[15]
研究显示,该药物对骨关节炎患者的帮助有限,临床效果并不显著。[15][26] 美国风湿病学会和关节炎基金会的治疗指南指出,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的疗效非常有限,对大多数患者帮助不大。[27] 然而,对于无法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指南仍建议可以短期或间歇性地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并强调长期服用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27]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也对手部骨关节炎提出了类似建议。[58] 欧洲骨关节炎协会(ESCEO)则在其膝关节炎治疗方案中明确指出,对乙酰氨基酚仅适合用于短期的急性止痛。[59]
对于急性下背痛,对乙酰氨基酚的止痛效果有限。[15][28] 对于慢性背痛或放射性背痛,由于缺乏充分的随机临床试验支持,尚不能确定其疗效。[29][26][28]
在急性偏头痛的治疗中,对乙酰氨基酚表现出较好的效果[21]:服药一小时后,约39%的患者疼痛得到缓解,而安慰剂组仅有20%见效。[60] 值得一提的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的复方制剂效果更为显著,已被证实可作为偏头痛的一线用药。[23]
对于频繁发作的紧缩型头痛,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效果相对有限。[22] 然而,上述三联复方制剂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和安慰剂:用药两小时后,29%的患者完全无痛,而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中仅21%达到这一效果,安慰剂组更低,只有18%。[61] 德、奥、瑞三国的头痛协会和德国神经病学会将这一复方制剂列为紧张性头痛自我治疗的首选推荐,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组合被列为首选,单纯对乙酰氨基酚则作为备选方案。[24]
牙科手术后的疼痛常被用作评估止痛药效果的标准模型。[62] 研究显示,在此类疼痛的治疗中,布洛芬的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或双氯芬酸)在止痛效果上明显优于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复方制剂。[63] 而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或双氯芬酸的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可能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25][64][65][66]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组合效果或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或布洛芬/可待因组合。[64]
一项涵盖牙科手术在内的术后疼痛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复方制剂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该复方制剂可为53%的患者提供明显的止痛效果,而安慰剂组仅有7%有效。[67]
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方面,对乙酰氨基酚效果不佳。[68][69] 对于产后会阴部疼痛,非甾体抗炎药的效果显著优于对乙酰氨基酚。[70]
目前,对乙酰氨基酚在癌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尚不足。[30][31] 在急诊科,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急性疼痛控制的效果有一定证据支持,但数据仍较有限。[71] 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与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在急性疼痛的治疗中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72]
普遍认为正常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非常安全,无论对于幼儿还是成人。但是长期、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服用超过7.5 g/日或150 mg/kg(体重) 可能导致肝脏损害。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应咨询医师。身体健康者服药期间也应避免饮酒。另有证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存在轻微的肾毒性,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肾脏损害,故建议肾病患者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应格外注意。
许多非处方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这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因为一般西医诊所的医生都会为病人处方多种药物,并且很难从药品名称中得知其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所以用量应计算所有服用的药品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以免因为重复服药而出现药物中毒。[73]
至今,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主要的作用机制应该是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其对COX-2的选择性更强。[74]因为其对COX-2具有选择性,所以对乙酰氨基酚不会抑制血栓形成。[74]对乙酰氨基酚有止痛和退烧作用,这与阿司匹林等其他NSAID无异,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外周抗炎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之一便是炎性病变中的过氧化物。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观察其外周抗炎活性几乎与NSAID相同。
与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相似,但是与鸦片类药物不同,对乙酰氨基酚不会使人精神愉快或是改变心情。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类药物不会有令人上瘾和产生依赖性的危险。对乙酰氨基酚的分子无对掌性,所以不会有旋光性。对乙酰氨基酚的两个英文名字都来自于他的化学名称“N-acetyl-para-aminophenol”(N-乙酰-对-氨基苯酚)和“para-acetyl-amino-phenol”(对乙酰氨基酚)。在某些文献中,对乙酰氨基酚被简记作“APAP”。
中世纪时期,仅有的退热药物是一种存在于柳树树皮中的物质(一类叫作水杨酸的物质,后来导致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和一种存在于金鸡纳树树皮里的物质。金鸡纳树皮也是用来制造抗疟疾药物奎宁的主要原料,奎宁本身也有退热的功效。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发展出提炼分离水杨苷和水杨酸的技术。
1880年代以来,随着金鸡纳树日益减少,人们开始寻找其替代品。1886年科学家发明了退热冰(乙酰苯胺),1887年又发明了非那西丁(乙酰对氨苯乙醚)。1873年,哈蒙·莫斯(Harmon Morse)首先通过对硝基苯酚和冰醋酸的在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在二十年之内对乙酰氨基酚并没有用于医学用途。1893年,在某些服用了非那西丁的患者的尿液里发现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存在,并浓缩成白色、稍有苦味的晶体。1899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发现是退热冰的代谢产物,但是这些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
1946年美国止痛与镇静剂研究所拨款给纽约市卫生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研究止痛剂的问题。伯纳德·布罗迪和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被分配研究非阿司匹林类退热剂为何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症(一种非致命的血液疾病)这一副作用。1948年伯纳德和爱梭罗德发现退热冰的作用归功于他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因此他们提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替代退热冰,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类似退热冰的毒副作用。
1955年, 强生公司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片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为泰诺。
1956年,葛兰素史克公司500毫克一片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片在英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班纳杜(英语:Panadol)。1963年,对乙酰氨基酚列入英国药典,并因其较小的副作用和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流行开来。
对乙酰氨基酚对猫有剧毒性。因为猫缺乏分解对乙酰氨基酚所必要的UGA1酶。初期症状包括呕吐、流口水、呼吸急促以及舌头与口腔变色。 与人类的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机理不同,肝损伤并不是主要死因。而是因为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和其红血球内大量产生海因兹小体,阻碍了血的运氧功能,进而导致窒息(或称正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溶血性贫血)。[75]
虽然兽医界普遍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明显的消炎药效,临床显示其对于舒缓狗的肌肉骨骼痛比阿司匹林有效。[77] 一种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产品(商品名Pardale-V)[78]在市面上有贩售,并允许在兽医、药师或其他通过认证的专家指示下作为兽用药。[78]惟该种药应该在兽医指示和极端审慎下对狗施用。[78] 对乙酰氨基酚对狗的主要毒性是肝损伤,另外也有消化道溃疡的案例。[76][79][80]在误食对乙酰氨基酚的两小时内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是很有效的解毒手法。[76][77]
对乙酰氨基酚对蛇是致命的,而且在关岛是对棕树蛇(Boiga irregularis)的一种化学控制手段。[81][82]具体施用方法为将80 mg的对乙酰氨基酚注入到死老鼠内作为毒饵,然后用直升机散布。[8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