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1914年10月1日—2004年2月28日),美国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和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
生平
1914年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亚特兰大,2004年2月28日因肺炎在华盛顿去世。
他一生中出版过20多本著作,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两套三部曲——《美国人》三部曲和人类文明史三部曲。
他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代,父亲是一个律师,在一次为一个犹太工厂主辩护时,得罪了当地的反犹主义者,全家被迫离开佐治亚州,迁移到北方的俄克拉何马州,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在哈佛大学完成英国历史和文学的本科学业后,他获得了罗德奖学金的资助,前往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并通过了英国律师考试,成为了少数可以在英国高等法庭出庭辩护的美国人之一。1940年,他回到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子承父业当上了一名律师。他的第一本书就叫作《神秘的法学》。
1944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从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学术生涯。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法律研究,而将兴趣转移到了历史研究上。在读书期间,他曾经有一个独特的学术观点,认为美国人实用主义和注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并非来自某种教条或信仰,而是在定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环境的磨炼下自然形成了。这个观点可能构成了他后来写作《美国人》三部曲的主要动机。
1958年,《美国人》的第一卷《殖民之历程》出版,后面的两卷《建国之历程》和《民主之历程》分别于1965年和1973年出版。这三部曲以150万字的篇幅,全景式的展现了美国从殖民地一直到当代的400年间的历史发展,引起了轰动。布尔斯廷也因此确定了美国史专家的学术地位。这套三部曲获得很多奖项,最后一本《民主历程》还夺得了1973年普利策最佳历史学著作。
布尔斯廷在哈佛大学做学生时,曾一度信仰过左翼的激进主义思想,并在1938年短暂参加过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后来因对斯大林主义和苏德达成互不侵犯条约的失望,而退出了该小组。1953年,他因这段经历受到了众议院非美委员会质询,他作出了妥协,提供了该小组其他参加者的名单。这件事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事件,60年代末美国学生运动高涨时,他的课因此受到抵制,他本人也遭到学生的冲击,为此他不得不离开了已经执教25年的芝加哥大学,前往史密森博物馆担任馆长。
布尔斯廷是美国学术圈内有名的酷爱读书的学者。1975年福特总统提名他担任国会图书馆第12任馆长,他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去世后,现任馆长詹姆斯·贝灵顿(James H. Billington)这样评价他的贡献:“他建立了国会图书馆图书资料中心,在全美国积极推动阅读。他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扫除无知和愚昧,他也十分关心如何恢复人们对阅读的兴趣。他发起了重修杰弗逊大楼的计划,并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使其重新成为了美国读书人的圣殿。......他是一个为书而生的人,是上帝赐给美国的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布尔斯廷有早期清教徒的特点,生活态度严肃保守,不喜欢打领带,而喜欢戴领结。他也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学者,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写作。以至在审议他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的听证会上,好几个参议员要求他如果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能把精力放在写作上。他最后只答应不在工作时间写作,其他时间——周末、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和清晨——依然笔耕不缀。
在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布尔斯廷得以写下他的煌煌巨著人类文明史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1983年出版的专注于科技与地理领域的《发现者:人类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其后,又在1992年出版了专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以及1995年出版的专注与哲学文化领域的《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
1987年,布尔斯廷主动辞去了国会图书馆的工作,过上了退休生活。在1995年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探索者》的结尾,他这样写道:“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和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这句话也是他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基本著作年表
- 神秘的法学(The Mysterious Science of the Law)(1941)
- 托马斯·杰弗逊的迷失世界(The Lost World of Thomas Jefferson)(1948)
- 美国政治的精髓(The Genius of American Politics)(1953)
- 美国人:殖民的历程(The Americans: The Colonial Experience)(1958)
- 美国观念和欧洲镜像(America and the Image of Europe:Reflections on American Thought)(1960)
- 美国虚构事件导论(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1962)
- 美国人:建国的历程(The Americans: The National Experience)(1965)
- 美国人的里程碑历史:从普利茅斯到阿波马托克斯(The Landmark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rom Plymouth to Appomattox)(1968)
- 今日美国激进主义的衰落(The Decline of Radicalism: Reflections of America Today)(1969)
- 美国人的里程碑历史:从阿波马托克斯到月球(The Landmark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rom Appomattox to the Moon)(1970)
- 荒诞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he Absurd: Or,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or X)(1970)
-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The American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1973)
- 民主和它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快(Democracy and Its Discontents: Reflections on Everyday America)(1974)
- 探索的精神:今昔的美国与世界(The Exploring Spirit: America and the World, Then and Now)(1976)
- 技术的共和(The Republic of Technology)(1978)
- 合众国历史(与布鲁克斯·凯利和鲁斯·弗兰克尔合著)(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Brooks M. Kelley and Ruth Frankel)(1981)
- 发现者:人类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The Discoverers:A History of Man's search to Know his World and himself)(1983)
- 隐藏的历史(Hidden History)(1987)
- 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The Creators: A History of Heroes of the Imagination)(1992)
- 克里奥派特拉的鼻子(Cleopatra's Nose: Essays on the Unexpected)(1994)
- 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The Seekers : The Story of Man's Continuing Quest to Understand His World)(1998)
外部链接
-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official s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enter for the Book founded in 1977 by Boorstin
- Daniel J. Boorstin Papers, 1882–19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bituary in The Guardian
- Obitua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he Economist
- Robert D. McFadden, "Daniel Boorstin, 89, Former Librarian of Congress Who Won Pulitzer in History, D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March 1, 2004
- Linda D. Wilson, "Boorstin, Daniel J. (1914–2004)" at Oklahoma Historical Society Encyclopedia of Oklahoma History and Culture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 Encyclopedia of Oklahoma History and Culture – Boorstin, Daniel J.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