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聂伯河攻势(也称为“下第聂伯河战役”)是1943年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次军事行动。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军事行动之一,交战双方总兵力近400万人,战线全长1,400公里。在4个月之内苏联红军的5个方面军从德军手中解放了第聂伯河东岸,进行了多次渡河攻击并在西岸建立起数个桥头堡。在此之后基辅在基辅战役中被解放了。
下第聂伯河攻势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 |||||||
苏联红军士兵利用临时制作的木筏渡过第聂伯河 | |||||||
| |||||||
参战方 | |||||||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
纳粹德国 罗马尼亚王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1]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君特·冯·克鲁格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 ||||||
兵力 | |||||||
265万人 51,000门火炮 2,400辆坦克 2,850架飞机 |
125万人 12,600门火炮 2,100辆坦克 2,000架飞机 | ||||||
伤亡与损失 | |||||||
格里戈里·克里夫席瓦: 128.6万人伤亡 348,815人阵亡 937,162人受伤[2] 大卫·格兰茨: 118.2万人伤亡 276,000人阵亡 906,000人受伤 尼古拉·舍夫: 150万人伤亡 373,000人阵亡[3] |
最低估计: 超过400,000人伤亡 最高估计: 120万人伤亡 |
下第聂伯河攻势是二战中代价最昂贵的军事行动之一[1],双方的总伤亡人数估计在170万人到270万人之间[1]。苏联作家及退伍军人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每有25,000人踏上第聂伯河的一岸,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踏上对岸[1]。由于伤亡惨重,第聂伯河空降突击成为了苏联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
该攻势包括几个较小的军事行动段落:梅利托波尔攻势、扎波罗热攻势、皮亚季哈特基攻势、兹纳缅卡攻势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攻势。
苏联为表彰在下第聂伯河攻势中表现杰出的战士,共授予了2,438人“苏联英雄”的称号,占苏联苏德战争中授予的11,635位“苏联英雄”总数的21%,在此前或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未有如此多人同时得到这一称号。为了突破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构筑的“东方壁垒”,无数苏军士兵前仆后继,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强渡第聂伯河的部队显示出了最为勇猛、顽强和坚强不屈的作风。作为惯例,他们在抵达河边时,没有等待部队利用重型设备架桥,而是立即渡河。作战部队使用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种方法强渡第聂伯河:木筏、临时渡船、渔舟和摩托艇。为争夺对桥头堡的控制权,双方在对岸发生了激战。部队甚至没有时间加固阵地,就立即与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反扑的敌人展开了混战[来源请求]。
战略状况
继库尔斯克战役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已不再有能力在东方对苏联红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德国陆军和进行支援的德国空军在苏联南部的部队已经处于守势、并越过第聂伯河撤至西岸,沿豹-沃坦碉堡防线重新设防。渡过第聂伯河的行动由数以千计的德国士兵利用木筏和小型船只完成,期间还不断受到苏联军队来自空中和地面的追击,德军在人力和物资上的损失相当严重,许多久经沙场的单位也被削弱。在某些地方,德军的战术反击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这不代表德国夺回了在库尔斯克失去的战略主动权。国防军在人员、物资和后勤支援方面的衰退,和红军军力的稳步增长,使后者为未来的攻势积累起更大的优势。
到8月中旬阿道夫·希特勒意识到即将到来的苏军攻势不可能在乌克兰干草原上得到遏制,因此他下令沿第聂伯河岸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他要求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在第聂伯河的豹-沃坦线阵地。
在苏联方面约瑟夫·斯大林决心在乌克兰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继续收复被占领的领土。乌克兰工业区成为首选的原因在于,该地区人口密集,且它的煤矿和其他矿产能为苏联提供宝贵的战略资源。攻势主要集中在是西南方向;苏军北翼大致按兵不动,而南翼则暂时驻扎在亚速海岸边。
计划
这次行动开始于1943年8月26日,部队沿从斯摩棱斯克至亚速海、全长1,400公里的战线展开进攻。
总体上说,行动将由36个混合军、4个坦克军以及5个航空军共同执行。265万人将参与此次大规模作战,51,000门火炮、2,400辆坦克和2,850架飞机将被投入战斗。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3长河,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它在下游的河面宽度常超过3公里,河道中建造的多处水坝更让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而它还未被夺回的西岸比东岸更高、更加陡峭,这增加了苏军进攻的难度。不仅如此,第聂伯河西岸还被改造成了一系列由德军驻守的防御工事和要塞。
面对这样的局势,苏军的指挥官们有两种选择:
- 寻找一、两处德军防线上的弱点(甚至可以避开第聂伯河下游),进行一次突破并包围德国守军,从而让防线形同虚设(类似于1940年德军坦克突破马奇诺防线)。然而这一计划将让德军得到更多的物资储备,还会让苏军陷入被机械化部队侧翼包抄的危险,这是自1941年来这便是所有苏联指挥官的噩梦。
- 立即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将第聂伯河变为一个宽阔的战场。该选择让德方守军无暇休整,但会导致苏军更大的人员伤亡,这个方案最后被采用了。
进攻在长达3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动,攻方采取了一切可用的运输方式以登陆对岸,譬如小渔船和临时用桶和树木制作的木筏。由于德军对作战地区施行了焦土政策,摧毁了所有船只和可用于造船的材料,对渡河工具的准备一度受阻。最重要的当属重型装备,没有它们的协助,苏军的桥头堡根本无法立足。
共有5个方面军参与行动:
- 中央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白俄罗斯方面军)由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共有579,600名士兵
- 第2坦克集团军群由阿列克谢·罗金(Aleksei Rodin)/谢苗·伊里奇·波格丹诺夫(自9月起)指挥
- 第9坦克军由格里戈里·鲁琴科(Hryhoriy Rudchenko,在作战中阵亡)与鲍里斯·巴哈诺夫(Boris Bakharov)指挥
- 第60集团军群由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
- 第13集团军群由尼古拉·普霍夫指挥
- 第65集团军群由帕维尔·巴托夫指挥
- 第61集团军群由帕维尔·别洛夫指挥
- 第48集团军群由普罗科菲·罗曼年科指挥
- 第70集团军群由伊万·加拉宁/弗拉迪米尔·沙拉波夫(Vladimir Sharapov,9月至10月)/阿列克谢·格列齐金(自10月起)指挥
- 第16航空集团军群由谢尔盖·鲁坚科指挥
- 沃罗涅日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由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指挥,共有665,500名士兵
- 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群由帕维尔·雷巴尔科指挥
- 第1坦克集团军群由米哈伊尔·卡图科夫指挥
- 近卫第四坦克军由帕维尔·博卢波雅诺夫指挥
- 近卫第1骑兵军,由维克托·巴拉诺夫(Victor Baranov)指挥
- 近卫第5集团军群由阿列克谢·扎多夫指挥
- 近卫第4集团军群由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阿列克谢·济金(在作战中阵亡)/伊万·加拉宁指挥
- 近卫第6集团军群由伊万·奇斯佳科夫指挥
- 第38集团军群由尼坎德尔·奇比索夫(Nikandr Chibisov)/基里尔·莫斯卡连科(自10月起)指挥
- 第47集团军群由帕维尔·科尔尊/佩利普·日马琴科(9月至10月)/维塔利·波列诺夫(Vitaliy Polenov,自10月起)指挥
- 第27集团军群由谢尔盖·特罗菲缅科指挥
- 第52集团军群由康斯坦丁·科罗捷耶夫指挥
- 第2航空集团军群由斯捷潘·克拉索夫斯基指挥
- 草原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由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指挥
- 西南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由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指挥
- 南方面军 (1943年10月20日后改称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由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指挥
265万人参与这个大规模行动。
行动共动用了51,000门火炮、2,400辆坦克和2,850架飞机。
建造第聂伯河复杂防御系统,被称为“东方长城”的命令,于1943年8月11日发布及被立即执行。
防御工事被配置在第聂伯河沿岸。然而,没有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大规模的防线。因此完成的“东方长城”,其防御工事的密度和深度并不是统一。相反的防御工事都集中在苏联最可能尝试突破的地方,例如在克列缅丘格附近、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
此外1943年9月7日,德军武装党卫队和国防军奉命放弃该地区,他们不得不放弃任何东西使可苏军的推进减慢下来,并实施焦土政策试图造成苏军物资供应短缺。
- 第2航空队(部分单位,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 (在乌克兰)南方集团军群(埃里希·冯·曼施泰恩)
- 第4装甲集团军(赫尔曼·霍斯)
- 第1装甲集团军(埃伯哈德·冯·马肯森)
- 第8集团军(奥托·沃勒)
- 第6集团军(卡尔-阿道夫·霍利特,后转入A集团军群)
- 第4航空队(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 (在克里米亚)A集团军群(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 中央集团军群(京特·冯·克鲁格)
战略行动描述
尽管在数量有巨大优势,进攻仍然是不容易。德军的反击极其凶猛及在每一个城镇和城市持续抵抗。德国国防军广泛利用后卫部队,并在每座城市及每个山头留下一些部队,减缓苏军的进攻。
进攻开始3个星期后尽管苏方损失严重,很显然德国国防军不能指望在平坦而开阔的草原上遏制苏联的进攻,在这里红军因兵力优势而占上风。曼施坦因要求提供多达12个师的增援部队,希望遏制苏联的进攻,但德军的预备队兵力不足。多年后曼施坦因在他的回忆录写道[4]:
在分析这种情况后,我认为我们现有的部队不能保持顿巴斯,甚至整个东部阵线更大的危险来自集团军群的北翼。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将无法长时间遏制苏军的进攻。
因此在1943年9月15日希特勒下令南方集团军群撤退到第聂伯河防线。
在波尔塔瓦的战役是特别痛苦。这个城市有重兵把守,其驻军有充分的准备。经过数天的战斗令苏军的进攻大大放慢,科涅夫元帅决定绕过城市和冲向第聂伯河。经过两天激烈的城市战,波尔塔瓦的驻军被消灭。
至1943年9月底苏军到达第聂伯河下游,虽然最艰难的部分还在后面。
(以下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格兰兹提供的一个故事大纲[5]并得到斯塔斯科夫的帮助[6])。
苏联最高统帅部将第3坦克集团军从中央方面军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线上以追击被削弱的德军至第聂伯河、阻止德军对小麦作物实施焦土政策及在德军防线稳固下来前确保具战略性或行动意义的桥头堡。第3坦克集团军在9月21日晚至22日轻松地到达该河和23日苏军步兵部队通过游泳和临时排渡河,以确保小而脆弱的桥头堡,抗击的德军只有第120切尔卡瑟防弹学院士官学院学生与捉襟见肘的第19装甲师之侦察营。这些部队是在全长60 公里的第聂伯河环线上(几乎无人)唯一的德军部队。只有猛烈的德军空袭和缺乏渡河装备能阻止苏军的重型武器渡河和扩大桥头堡。
苏联最高统帅部感觉到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仓促下令在德军能反击前突击扩大桥头堡。2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1、第3和第5亲卫空降旅接到紧急命令确保桥头堡。23日一个在卡涅夫与勒日谢夫之间的第聂伯河环线上,周长15至20 公里宽和30公里深的桥头堡被建立,而方面军的部队则渡过河流。
空降部队人员很缓慢的到达机场,因此有必要从23日延期一天和从计划中删除第1旅的参与;由此命令的改变引致附近的指挥渠道混乱。命令更改终于在24日送到连指挥官手中,仅15分钟给该单位置备铁锹、反坦克地雷或为秋天的严寒夜晚准备的披风,聚集在机场上机及在下午6时30分起飞。由于天气问题,不是所有的指派的飞机按时抵达机场(如果有的话)。此外,大多数负责飞行安全的最高官员不准许他们的飞机作最高负装,令飞机数量减少(低于预期的负载能力),因此原本的负载计划被放弃。许多无线电和供应物品被拖了下来。在最好的情况下,它将利用3轮空运运送2个旅。单位被逐个地装载上回航的飞机上(仍然被过度负责的空运送达),这些回航的飞机因低于预期能力的燃料车而加油缓慢。与此同时,已抵达的部队换乘飞机,寻求更早的航班。紧迫性和燃料短缺令飞机无法在高空中会合。大多数飞机,一旦加载和补充燃料,就单独飞往目的地,而不是联成一线并进。攻击波开始时单位尽可能联合进行攻击。
由于空降军从4至5个飞机场飞行170至220 公里(其中1个飞机场没有收到任何燃料),部队(其中一半从未跳伞,除了从训练塔)只被简单的介绍了拖放区、集结地区和目标区而指挥员不太明白并仍在了解新的命令。与此同时,苏联的航空拍照,因恶劣天气而暂停数天,因而错过了在午后加强该地区。非战斗的运输机飞行员运送第3旅在小雨下本来预期没有遇到抵抗,但在飞越河流警戒哨后,受到了第19装甲师的防空和掩护炮火射击(只巧合飞越空降区,而仅仅6个师的其中之一和其他部队被命令,在21日填补在第3坦克集团军前面的空隙)。领头的飞机,在晚上7时30分于Dubari投下伞兵,受到德军第19装甲师第73装甲掷弹团装甲运兵车营(先锋)及师部直辖人员的小型武器、机关枪和20毫米4连装高射炮的射击。有些伞兵甚至在降落前开始还击,并投掷手榴弹;飞机后来加快、攀升和回避,在广阔区域投下伞兵。整个夜晚,一些飞行员避免在明亮的地点进行空投,以及有13架飞机在没有空投下返回机场。原本全长10至14 公里的空降区基本上是不设防的地形,被苏军以30至90 公里的空降区替代以攻击德军两个军移动速度最快的部队。
在地面上德军利用白色降落伞作为指示灯,追捕和杀害混乱的进攻集团,并收集和销毁空投物资。供应篝火、发光的灰烬及多色彩的照明弹照亮了离奇可怕的战场。获得的文件令他们在毫无组织的伞兵到达前充分了解苏军的意图。
回到苏军的机场,燃料短缺只允许飞行计划中500架次中之298架次,以运送部队的45毫米反坦克炮和未运送的2,017名伞兵。投下的4,575人(计划中的70%的数量,只有1,525人来自第5旅),约2,300名最终编成43个特设小组,任务因无望而被遗弃,并利用了大部分时间寻找尚未被德军销毁的补给品。其他的会合在该地区经营的游击队集团。使大约230个(或以上)单位越过第聂伯河到达前线(或原在那里下降)。其余大部分几乎在第1个晚上被随意俘获或第2天被杀(虽然,第一个晚上,第73装甲掷弹兵团第3连,损失惨重,但在近Dubari3公里处的Grushevo歼敌约150名伞兵)。
德军(虽低估)估计共有1,500到2,000名伞兵被下降,根据记录他们在头24小时内俘获并杀死了901名伞兵。但此后德军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伞兵,以反击和切断第聂伯河的桥头堡。德军认为他们的反伞兵作战到26日的晚上9时已完成,虽然残余在11月初对守军、铁路线和列车进行了有一些小规模的行动。由于缺乏兵力以扫荡所有地区,仅剩森林地区仍然是一个小的威胁。
最终德军认为,对手的空降行动这个基本上健全的想法被毁之于缺乏专业经验的规划师专家破坏(但赞扬个别伞兵在林木稀疏的北部地区作战坚韧、刺刀技能和娴熟的使用爆破技术)。 苏联最高统帅部空投第2梯队(最终,最后的队伍)彻底失败;作为经验教训,他们已经吸取了在冬季攻势中在维亚兹马空投队伍是完全失败。他们相信自己绝不会再次尝试。
苏军第5亲卫空降旅旅长西多尔丘克,把部队撤回到森林南部,最终收编了一个旅级指挥部、一半空降兵、一半游击队,得到空中补给,并协助在切尔卡瑟附近乌克兰第2方面军渡过第聂伯河,在11月15日与方面军联系起来。经过13多天的战斗空降部队被解散,结束了悲惨的两个月战事,超过60%的伞兵再也没有回来。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3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在其下游,它的宽度可以很容易地达到3公里,而事实上在几个地方因堤坝使它变得更大。此外其右岸有待收复-其高度及深度比左岸要大得多,令进一步的进攻更复杂化。此外,对岸已被德国国防军变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防御和要塞系统。
方面军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指挥官有两个选择:
- 是让自己有足够时间重新集结部队,寻找一至两个薄弱点进行攻击(不一定在第聂伯河下游),实施突破和包围德国守军,使防线在未来失去作用(像德军装甲部队于1940年绕过马其诺防线)。然而,这将给德军时间获得更多预备队和此外,苏军侧翼将暴露在机械化部队的攻击下,这是所有的苏军指挥官自1941年以来的噩梦。
- 是实施的大规模进攻而无需等待,并在广泛的战线上迫近第聂伯河。这个选项没有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德国守军,但会导致更大规模的伤亡。
出于政治原因(斯大林希望在11月7日将基辅重新夺回),第2个选择被选中。
进攻几乎同时在300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所有可用的交通工具被用来运送攻击部队到对岸,包括小捕渔渔船和即时造的筏木桶和木材(如照片中的一样)。关键的问题显然是重型设备,没有它桥头堡不可能长时间支持。
第1个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桥头堡,是在1943年9月22日建立在战线北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的河流合流处。在9月24日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附近建立一个桥头堡,另一个于9月25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建立,但又一个于9月28日克列缅丘格附近被占领。到本月月底,23个桥头堡创建在右岸上,其中一些是10公里宽及1公里至两公里深。
所有穿越第聂伯河的战事可以被描述为争夺战,士兵们在猛烈的德军炮火和面临重大损失下利用一切可用的浮动装置过河,在此之后苏军基本上在第聂伯河右岸黏土形成的山沟中挖掘自己的战壕。
德军很快就对几乎每一个桥头堡实施猛烈反击,希望在重型装备可以运过河前把他们消灭。
例如在Borodaevsk桥头堡,科涅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提到,受到装甲部队和来自空中猛烈的袭击。轰炸机攻击了桥头堡和过河的增援部队。科涅夫有一次大约抱怨缺乏苏联空军有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空中巡逻队以防止轰炸机接近桥头堡,并下令提供更多火炮对付来自对岸的坦克攻击。当苏联航空兵变得更有组织和数以百计的火炮和卡秋莎开始射击下,情况开始好转,最终守卫了桥头堡。
这种战斗争普遍出现在每个桥头堡。尽管守卫了所有的桥头堡,损失是可怕的,在10月开始大部分师团都只有名义上25%至50%的兵力。
西岸的军事行动
到10月中旬集结在第聂伯河下游桥头的部队已强大至足够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以攻占战线南部的第聂伯河右岸。因此在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战线上发动全力攻击,同时德军进行一个主要转移以从被第聂伯河下游和基辅撤退。
在攻势结束时,苏联军队在一些地方控制了300公里宽、80公里深的桥头堡,在南部克里米亚现在已被切断。任何在第聂伯河左岸边阻止苏军前进的希望被丢失了。
斯大林在11月7日收复基辅的愿望引来不少历史学家的批评,现在普遍接受的推论是苏军在第聂伯河下游的桥头堡是故意“孤立”,以吸引来自基辅的德军,再将其重创,但如果稍有不慎往往会导致惨重损失。
成果
第聂伯河战役是德国国防军另一次失败,德军需要该战役的胜利以重新稳固在更西面的战线。虽然希特勒希望控制第聂伯河,苏军却压迫德军的防线。基辅被收复和德军缺乏力量以消灭在第聂伯河下游桥头堡的苏军。大部分右岸仍然被德国占领,但双方都知道,这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此外第聂伯河战役表现出苏联游击队的实力。在1943年9月至10月进行的“铁路战争”行动严重打击了取得德军的后勤供应,创造大量供应问题。
另外在1943年11月28日和12月1日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斯大林进行了德黑兰会议。第聂伯河战役以及在1943年进行的其他重大攻势,当然让斯大林与他的盟友谈判上取得领导地位。
伤亡讨论
在第聂伯河战役中的伤亡数字依然是一个激烈辩论的主题。有些资料的数字非常低(总伤亡数字200,000至300,000人),远低于例如库尔斯克战役。然而,鉴于行动的时间的和包括广大的领域,不止一个历史学家认为,涉及的损失是巨大的,很容易达到或甚至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是“被忽视”,因为涉及的行动地区广大(成名的光环盖过后者)。死亡人数还取决于持续的时间因素。这也取决于是否1943年斯摩棱斯克战役的数字,这是作为第聂伯河战役的一种“欺骗性演习”,包括在第聂伯河战役的统计内。
关于苏联伤亡数字这一问题上,尼古拉·施多夫在他的《俄罗斯战斗》中提出的数字是有373,000人阵亡,及苏联总伤亡数字共超过1,500,000人。英国历史学家, 约翰·埃里克森,在他的《巴巴罗萨:轴心国和同盟国》中,提出从1943年9月26日到12月20日苏联共有173,201人阵亡,因此没有考虑到从8月24日到9月26日的数字。大卫.格兰茨在《巨人的碰撞》中提出在8月26日至9月30日(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行动)的总损失为428,000人(103,000人阵亡)和从9月26日和12月20日的总损失为754,000人(173,000人阵亡)。 由于在渡过第聂伯河前德军抵抗力量顽强,这一数字似乎是一个过低的估计(来自苏联的估计,在库尔斯克攻势后共有250,000人死亡、受伤和被俘),大将超过300,000人的阵亡数字似乎是完全正确和可以接受的,与受伤数字的比例为3:1。
然而,德军的损失数字,更难以评估。简单的规则是在进攻行动中顽强抵抗的敌人损失3:1的比例导致500,000人伤亡,达到库尔斯克战役的数字。施多夫和其他苏联/俄罗斯历史学家引述伤亡高达1,500,000人。但是,这是极不可能的,这将意味着,伤亡人数接近参战的士兵人数,而如果考虑到跟库尔斯克战役每天的伤亡比例,两次行动,只要在类似的条件下会导致到1,000,000人伤亡。第聂伯河战役是被列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
附录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