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化二铋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Bi2O3,是铋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虽然三氧化二铋可以从天然的铋华(一种矿物)取得,但是它主要的来源通常是炼铜或铅时的副产物,或直接燃烧铋(蓝色火焰)得到。
三氧化二铋 | |
---|---|
IUPAC名 Bismuth trioxide Bismuth(III) oxide Bismite | |
别名 | 铋华 |
识别 | |
CAS号 | 1304-76-3 |
PubChem | 14776 |
ChemSpider | 14093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WMWLMWRWZQELOS-JOBWJGIYAA |
性质 | |
化学式 | Bi2O3 |
摩尔质量 | 465.96 g·mol⁻¹(Bi=89.70%, O=10.30%) |
外观 | 黄色晶体或粉末 |
密度 | 8.9 g/cm3 (固) |
熔点 | 817°C (1,503 °F; 1,090 K) [1] |
沸点 | 1890°C |
溶解性(其他溶剂) | 不可溶 |
磁化率 | -83.0·10−6 cm3/mol |
结构 | |
晶体结构 | 单斜 |
配位几何 | 类八面体 |
危险性 | |
欧盟分类 | 未列明 |
NFPA 704 | |
闪点 | 不可燃 |
相关物质 | |
其他阴离子 | 三硫化二铋 |
其他阳离子 | 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锑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制备
三氧化二铋可以通过干法或湿法制备。
干法通常是熔化铋,在反应炉中通入高压的纯氧,使之燃烧得到。或者在常温下,用铋盐和氢氧化钠在有分散剂的条件下固相反应得到[2]。
湿法在溶液中反应,如在强碱中,Bi3+被直接转换为Bi2O3[2]。也有文献利用两步反应得到氧化铋,如用浓度较低的NaOH溶液和Bi(NO3)3反应,先沉淀出碱式硝酸铋,洗涤沉淀,再用NaOH转化为Bi2O3[3];又如先用氨水和硝酸铋溶液反应,沉淀出氢氧化铋,再灼烧进而得到Bi2O3[4]。
物理性质
三氧化二铋为淡黄色热色性固体,加热时变为橙色,继续加热变为红棕色,冷却时恢复颜色[5]。它通常以α、β、γ和δ这4种晶型存在,其中α型低温稳定,在724℃转变为δ型。ε型[6]和ω型[7]也有报道。
化学性质
Bi2O3可溶于酸,不溶于碱。和酸反应生成铋盐[8]:
- Bi2O3 + 6 HNO3 → 2 Bi(NO3)3 + 3 H2O
Bi2O3和NaOCl反应,可以得到一种棕褐色物质,可能是Bi2O5[8]。
Bi2O3可以被大部分还原剂还原,如C、CH4等。
一些材料上用的Bi2O3薄膜具有电致变色现象,发生的化学反应为[9]:
- Bi2O3(透明) + x Li+ + x e- ↔ LixBi2O3(暗棕色)
应用
三氧化二铋可以应用于电子陶瓷粉体材料、电解质材料、光电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催化剂等领域[10]。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