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玘出身江南豪族义兴周氏,父亲是晋建威将军周处。周玘在晋官至建武将军,因有三定江南之功勋而获封爵并为此建义兴郡,然而后来因与侨姓士族的矛盾而图谋起兵,失败而忧愤而亡。
周玘为人刚强坚毅、深沈果断,有父亲的风范,但文学上就及不上父亲了。周玘自少都修正身心,关起门户不随便与人交往出游,故士人朋友都对他很敬惮,他在江东名声亦很重。成年后,周玘不应州郡辟命,后来有位新上任的扬州刺史招他为别驾从事,表现谦虚并准备好礼节招请,这样周玘才应命。后周玘获举荐到宰府,举秀才,也当过议郎。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起兵作乱,又派了部将石冰侵袭扬州,扬州刺史陈徽出奔,遂令扬州陷于石冰之手。周玘为了起兵讨伐石冰,于是暗中联结了前南平内史王矩,二人共推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最终和江东诸人一同起兵,先斩杀石冰派的吴兴太守区山及其属吏,接着击破石冰派往抵御自己的部将,阵斩统军的羌毒。周玘随后与广陵度支陈敏联手抗击石冰,联军终在建邺击败石冰,逼其北归徐州的封云。不久石冰及封云双双被杀,徐扬二州复归安定,周玘却不问赏赐,解散了部众就还家。
永兴二年(305年),陈敏据历阳起事图谋割据,广授江东士族人士官职,其中周玘就获得一个安丰太守,加四品将军的职位,但周玘不欲支持他,称疾不动。庐江内史华谭见很多江东士族都接受了陈敏任命,于是写书斥责诸人;周玘等人本就不想臣于陈敏,见书信就更感惭愧,于是决意参与平定陈敏。周玘秘密联结时驻寿春的都督扬州诸军事刘准,请他派兵过江,由他作内应,并剪下头发作信物。刘准于是派兵兵向历阳。陈敏派弟弟陈昶出兵乌江作应对,但周玘却策反了陈昶司马,与其同郡的吴兴人钱广,终让钱广杀陈昶背叛陈敏。接着顾荣又成功让陈敏派来讨伐钱广的甘卓倒戈,众人联手之下让陈敏部众溃散,陈敏出逃被擒处死[1][2]。陈敏之乱被平定,东海王司马越亦听闻其名气,征召他当自己的参军,后又获诏命补尚书郎、散骑郎,但周玘都不肯应命。永嘉元年(307年),镇东将军、琅邪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以周玘为仓曹属。
陈敏之乱时,吴兴人钱㻅也起兵讨伐陈敏,事后获司马越授建武将军,并命他领众到京师洛阳。可是钱㻅到了广陵时就因听闻刘聪进攻洛阳而不敢前进,面对进军限期压逼,钱㻅竟然反叛。钱㻅后来进袭吴兴郡,司马睿派了郭逸、宋典领军讨伐,但因兵少而未敢前进。周玘此时又结集义兵,与郭逸联手进击钱㻅,将其斩杀并传首建康。
周玘三定江南之举,朝廷遂以其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而曾受战火破坏的吴兴郡亦在周玘的治理下,一年间就由百姓饥饿,盗贼横行的状况变成全境安定,他亦很受郡人敬爱。朝廷亦为表彰其建义之功,将周玘家乡阳羡县从吴兴郡中分出,再从吴兴郡下长城县中分出义乡、国山、临津三县,以及将丹杨郡下永世县割成平陵及永世两县,以此六县建立“义兴郡”[3]。
周玘宗族强盛,又得人心,司马睿本身也有所忌惮。而当时北来的侨姓士族因为拥戴司马睿移镇而掌握实权重位,周玘本身就因仕途不乐观而有不满,而又遭渤海刁氏的刁协轻视,就更加感耻辱羞愤。当时为镇东将军祭酒东莱人王恢也遭汝南周氏的周𫖮侮辱,于是就与周玘阴谋诛杀当权侨姓士族,图改以周玘及戴渊联同江南士族取代。王恢暗中联结一批移到淮泗一带由夏铁领导的流人集团,想以他们于当地起兵,自己就与周玘就于三吴一同起兵响应。至建兴元年(313年),夏铁已经纠集了数百人,却遭临淮太守蔡豹消灭。王恢知夏铁被杀,担心他之前的行动会被揭露而获罪,于是投奔周玘。周玘杀害了王恢并将尸首在猪圈中埋掉。可是司马睿还是知道了这事,却秘而不宣,反召周玘为镇东司马,周玘还未到又改其为建武将军、南郡太守,周玘在往南郡途中路经芜湖,司马睿此时又下书称许周玘,以其为军咨祭酒,进爵为乌程县公。周玘忿恨他短时间内被调了三次职,更知他与王恢的图谋已经被司马睿知道了,于是忧愤下背疽发作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4]。朝廷追赠他辅国将军,谥号忠烈。
周玘临终前对儿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至死仍深恨侨姓士族,这句遗言亦令周勰日后起兵为父复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