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突”的古字“𠫓”,发音则取官话“突”字的声母。《说文解字》:“𠫓:不顺忽出也。从到(倒)子。”

More information 注音符号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Close

“ㄊ”的发音为送气清齿龈塞音//,不过单讲“ㄊ”这个符号时通常会发为“ㄊㄛ”或“ㄊㄜ”。

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粤拼中对应的为〔t〕,威妥玛拼音中为〔tʻ〕,台罗拼音马拼则为〔th〕。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为缩小版的“ㄊ”,写在韵母元音后,用于齿龈入声(//)。此符号在台湾方音符号中写作“ㆵ”(),见条目。方音注音符号则“”与“”皆有使用,视乎该地区的标注习惯。

闰音符号还有“”号,为送气清卷舌塞音/ʈʰ/,用于咸阳话“昌”之声母。

字形辨正

现在ㄊ的写法
1932年ㄊ的写法
1949年ㄊ的写法
Thumb
ㄊ过往写作四笔时的笔顺

“ㄊ”早期写作四笔,在“〦”的下方写上“厶”,写成“”的样子[1][2][3][4]。今天写作三笔,先写一横,再把“厶”形横亘在一横之上,作“”形。

编码与拼音

More information 字元, 图档 ...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0A A379 A8CA t th t t th t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t -t -t -t
未收录 未收录 未收录 ʈʰ
Close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