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现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暴是一种产生闪电及雷声的自然天气现象。它通常伴随着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时甚至会随暴风雪而来。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甚至发生在两极和沙漠地带,但通常在低纬度的地方(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会较频繁地发生,可以每日都会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等中纬度地区,雷暴则通常会在夏季的下午或傍晚发生,有时在冬季也会受冷锋影响而有短时性雷暴。乌干达,新加坡及印尼为全世界雷暴发生最频繁的地方,除此之外,在美国中西部及南部州份会发生威力最强烈的雷暴,因为这些雷暴会与冰雹或龙卷风一起发生。至今为止,全世界从未出现过雷暴的地区只有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马沙漠,该地因气候过于干燥和难以形成雨云才会未出现过雷暴。
雷暴会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并且会制造大量的雨水或冰晶。通常其发生有三种特定情况:地球大气层低空带的湿度很高,这可以由露点温度观察得到;高空与低空的温度差异极大,亦即是气温递减率极大;冷锋受到外力的逼迫而汇聚。
雷暴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及消亡阶段。
在积云阶段,云较四周的空气暖和,因此云内部的空气加速向上升,并很快升到温度远低于凝点的高度。所以四周大量的小水点、冰晶或雪片向云内汇聚,这时只有不断增强的上升气流而没有下降气流。
在成熟阶段,积雨云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会进入平流层。不过水滴及冰晶会因为过重,使得上升气流并不能承托其重量,而开始落下,其表面所产生的摩擦会带动四周的空气向下沉,并逐步增强下坠力从而产生下降气流,乱流中的水滴、冰晶互相摩擦,产生电压,放电时会产生闪电和雷声。这时便会出现滂沱大雨并且伴有雷电或上升下降乱流,而若下降气流极强则可能会降雪或冰雹。而由高空下降的冷气流在到达地面时会水平展开,这时容易会生成猛烈阵风。
最后,在消亡阶段,上升气流逐渐消失,这时雷暴主要受到已变弱的下降气流影响。云里大部分的水点被释出,已无力再降雨,而雷暴亦逐渐消失。
雷暴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飑线及超级单体雷暴。而分辨它们的方法是根据大气的不稳定性及不同层次里的相对风速而定参看。
气象机构有提供雷暴警告服务,如香港天文台的香港雷暴警告,包括雷暴预警以及闪电探测服务等。
雷暴的发展、移动与消散可以非常迅速,也有可能只影响局部地区。雷暴警告的作用在于补充日常的天气报告,促请市民特别留意预报中已有提到或事前未有预料的雷暴,以协助工程师、承建商及其他可能因雷暴而受影响的人士,并提醒有关政府部门及机构采取相应行动。
雷暴警告生效时,室外运动场、球场或泳池的管理人员及救生员应随时留意天色的变化,以便向场地使用者及泳客作适当的指导。
香港天文台发布的雷暴中注意事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