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ium III英特尔x86(更准确地说是P6)架构之微处理器,于1999年2月底推出。刚推出的版本与早期的Pentium II非常相似,最值得注意的不同是SSE指令的扩充,以及在每个芯片制造的过程加入有争议的序号进去。与Pentium II相同,也有低阶的Celeron版本和高阶的Xeon版本。Pentium III最后被Pentium 4所取代,Pentium III的改进设计就是后来的Pentium M

Quick Facts 产品化, 生产商 ...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logo
产品化1999年至2003年
生产商
  • 英特尔
微架构P6
指令集架构x86 (686)
制作工艺/制程0.25µm 至 0.13µm
CPU主频范围450 MHz 至 1.4 GHz
前端总线速率100 MHz 至 133 MHz
CPU插座
  • Slot 1
  • Socket 370
核心代号
  • Katmai
  • Coppermine
  • Coppermine-T
  • Tualatin
Close

Pentium III核心

More information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家族, 标准型标志 ...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家族
标准型标志 移动型标志 台式电脑
代号 核心 推出日期
Pentium III logo Pentium III-M Logo Katmai
Coppermine
Coppermine-T
Tualatin
(250 nm)
(180 nm)
(180 nm)
(130 nm)
1999年2月
1999年10月
2000年8月
2001年4月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列表英语List of Intel Pentium III processors
Close

Katmai

Thumb
Katmai拆除散热器的实物图。中间褐色的是CPU本体,右侧两枚是L2 SRAM芯片

Katmai是Pentium III的首发型号,与Pentium II非常相似(均使用0.25µm制程,工作电压2.0V,部分早期产品的卡匣仍然刻有Pentium II字样),差别是加入SSE指令集,以及改进的,比Pentium II拥有较好效能的第一级快取(L1)。首次推出的速度是450和500MHz。另外两个版本是:550 MHz于1999年5月17日,600MHz于1999年8月2日推出,工作电压提高至2.05V。在1999年9月27日,推出533B和600B的版本,B型指133MHz前端总线,而先前的是100MHz。

Katmai使用与Pentium II相同的插座界面 - Slot 1,特征是卡匣式的CPU组件(称为SECC2),安装方式类似于扩展卡。L2为板载的分立芯片,与CPU的连接形式类似于显示卡的显存。512KB板载L2只能工作在CPU主频的一半,亦有一定的延迟,这限制了Katmai的效能。零售的Katmai预装了带有定速高速风扇的卡匣(使用倒扣式卯榫固定,通常需要损伤性拆除),散热更换比较困难。供给OEM厂商的版本可能只含PCB,由OEM自行寻第三方厂家生产配套散热系统,这种设计的风扇可能不在卡匣上而利用系统整体的风道散热,往往能提供更低的噪音,但牺牲了互换性。

Coppermine

Thumb
900MHz Coppermine实物,可见独特的裸晶核心

Intel重作芯片内部的设计,制成了第二个版本Coppermine。Coppermine于1999年10月25日推出,使用0.18µm制程制造,工作电压下降到1.65V至1.75V。最大的改善是L2整合于CPU之内(称为片载),实现了全速(同步于CPU主频)和更低的延迟,第二级快取容量虽然减少了一半(256KB,相对于Katmai的512KB),但比Katmai于效能上很大进步。同频之下处理指令的效能平均增加了30%。全速片载L2最初应用于1997年上市的Pentium Pro,在当时是供应专业市场的高端产品,而Coppermine的定位是普及市场。

大多数的Coppermine恢复了插槽式安装(370针脚,称为PGA 370),为了兼容早些年发布的主机板,也有电气规格完全相同的Slot 1版本。较旧的主机板如果获得厂家支持,有可能通过更新BIOS的方式支持Coppermine,前提是CPU供电的硬体部分兼容VRM 8.4规格。

PGA 370版本外观上看是裸晶直接置于基板之上(这种构造最早被应用于移动CPU - 移动版Pentium 2),并使用扣具式散热器直接卡在塑胶制的插槽上,由于一些扣具本身的设计不良,安装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不当的装卸可能造成CPU或固定座永久的物理损坏,而这种损坏属于人为,并不在保修范围内。PGA 370版本的Coppermine亦是Intel到目前最后一款用于桌面的裸晶处理器。

1.13GHz的版本于2000年中期推出(步进为Stepping cC0),但是很快证明这款CPU在很多情况下运行不稳定,因而召回[1]。研究证明这个问题是由于片载快取无法在1GHz以上的速度运作。此版本被民间俗称为“矿渣”(因Coppermine中文被翻译为“铜矿”)英特尔花费至少6个月来解决这个问题,于2001年才推出稳定的1.1和1.13GHz版本(Stepping cD0,运行电压提升到1.75V)。

Coppermine-T

FC-PGA2封装的Coppermine CPU。加入了一体式散热器(IHS)亦起到保护盖的作用,防止装卸散热器过程中对晶体的损坏。电气性能与Coppermine有小的差异,区别在于AGTL信号电压降低,但这对使用性能并无影响,新的信号电压标准沿用到后续产品Tualatin上。Coppermine-T发售量较少,需要订货时专门备注。必须使用新设计的平底散热器以配合。

Tualatin

Thumb
PIII-s实物图(1.26GHz, 512KB L2),可见装置有IHS金属盖,此版本与Coppermine-T外观相似

第三个版本Tualatin采用了当时最新的0.13um制程,因而能以更小的核心面积,实现更高的主频和容纳更大的缓存。Intel把512KB的Tualatin命名为为Pentium III-S。Pentium III-S主要是供给刀锋服务器厂家,不面向零售渠道供货,主要是担心内部竞争,影响自家高阶产品Pentium 4的销售。事实上,家用主机板(Intel 815E或者VIA 694T芯片组)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持单颗Pentium III-S完全发挥。也就是说爱好者只要有渠道获得P3-S芯片,就可以组装出当时性价比很高的个人电脑。面向个人用户的Tualatin Pentium III则继承了Coppermine的256K L2,若不计低压带来功耗方面的优势,和Coppermine相较就是主频较高。

移动版本的Pentium III-m Tualatin也配备了和Pentium III-s相同的512KB缓存,最高主频则达到1.33GHz。这种芯片需配合专门的830MP移动芯片组运行。

Tualatin不再有官方的Slot 1版本。不过当时有第三方厂家的转接器,比如台湾产的PowerLeap,可以让旧型的主机板(包括早至1998年的440BX)升级至Tualatin平台。因为Tualatin的工作电压和信号电压低于老式主板能提供的最低限,转接器要点是通过电路实现主动降压。

512KB L2快取的Tualatin性能在很多测试项目中都可以超过同频,甚至主频更高的Willamette核心奔腾4。单就运算能力而言,P3-S 1.4GHz在一些项目测试中可以媲美Willamette 2.0GHz,然而总体平台性能往往仍然是P4平台胜出,特别是较复杂的3D设计,游戏等应用。这主要是因为Tualatin的内存界面并没有采用奔腾4的四倍速前端总线(Quad FSB),因而只能支持老式的PC 133 SDRAM,也限制AGP 4X与CPU的交信速度,这限制了总体效能,包括图形效能。

Pentium III Tualatin是在2001年至2002年早期之间所推出,速度分别为1.0、1.13、1.2、1.26、1.33和1.4 GHz,不提供更高主频据信主要是市场考虑而不是技术限制。超频测试早已证明体质较好的Tualatin个体可以稳定工作在1.7G左右,后来Pentium M更是官方证明了0.13 μm制程不但能让类似架构在1.73GHz稳定运行,也可以接入QFSB总线。

Tualatin核心是以俄勒冈地区的图拉丁谷英语Tualatin Valley图拉丁河英语Tualatin River来命名。

核心规格

Katmai(0.25µm)

  • 第一级快取:16 + 16 KB(资料 +指令)
  • 第二级快取:512 KB,半速,板载
  • MMXSSE
  • Slot 1
  • 前端总线:100, 133 MHz
  • 核心电压:2.0V,(600 MHz: 2.05V)
  • 首次推出:1999年5月17日
  • 时脉频率:450-600 MHz
    • 100 MHz FSB: 450, 500, 550, 600 MHz
    • 133 MHz FSB: 533, 600 MHz(B型号)

Coppermine(0.18µm)

  • 第一级快取:16 + 16 KB(资料 +指令)
  • 第二级快取:256 KB, 全速
  • MMXSSE
  • Slot 1Socket 370(FC-PGA)
  • 前端总线:100, 133 MHz
  • 核心电压:1.65, 1.70, 1.75V
  • 首次推出:1999年10月25日
  • 时脉频率:550 - 1133 MHz
    • 100 MHz FSB: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1000, 1100 MHz(E型号)
    • 133 MHz FSB: 533, 600, 667, 733, 800, 866, 933, 1000, 1133 MHz(EB型号)

Coppermine-T(0.18µm)

  • 第一级快取:16 + 16 KB(资料 +指令)
  • 第二级快取:256 KB,全速
  • MMXSSE
  • Socket 370(FC-PGA2)
  • 前端总线:133 MHz
  • 核心电压:1.75V
  • 首次推出:2001年6月
  • 时脉频率:866, 933, 1000, 1133 MHz

Tualatin(0.13µm)

  • 第一级快取:16 + 16 KB(资料 +指令)
  • 第二级快取:256或512KB,全速
  • MMXSSE
  • Socket 370(FC-PGA2)
  • 前端总线:133 MHz
  • 核心电压:1.45, 1.475, 1.5V
  • 首次推出:2001
  • 时脉频率:1000 -1400 Mhz
    • Pentium III(256 KB第二级快取): 1000, 1133, 1200, 1333 MHz
    • Pentium III-S(512 KB第二级快取): 1133, 1266, 1400 Mhz

参考资料

核心规格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