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姆罗德[注 1](英语:Nimrod,中国大陆译作“尼姆罗德”,香港和台湾常用英文)是为游玩尼姆游戏而专门开发的计算机,由英国工程公司和电脑开发商费兰提英语Ferranti设计与制作,并在1951年不列颠节英语Festival of Britain上展出,灵感源于早期尼姆游戏机“Nimatron英语Nimatron”。尼姆罗德宽3.7米、深2.7米、高1.5米,由约翰·麦克皮斯·班尼特英语John Makepeace Bennett设计,工程师雷蒙德·斯图尔特-威廉姆斯制造,展会参加者可透过此台电脑与人工智能在尼姆游戏上一较高下。过程中,玩家须在控制板上按下按钮,而与按钮相对应的灯泡则会在机器上面亮起,然后便轮到电脑的回合。机器的运算结果也会透过灯泡表示。尼姆罗德设有多种运算速度,可快可慢,以便演示者可以准确地描述电脑的实时操作。虽然尼姆罗德旨在费兰提的电脑设计和编程能力,而非娱乐大众,但大多数参加者对于玩游戏更感兴趣。不列颠节结束后,尼姆罗德先后在柏林和多伦多展出,最终被费兰提拆除。

Quick Facts 尼姆罗德, 类型 ...
尼姆罗德
Thumb
柏林电子游戏博物馆英语Computerspielemuseum Berlin展出的尼姆罗德小型复制品
类型尼姆游戏
平台电脑游戏
设计师约翰·麦克皮斯·班尼特英语John Makepeace Bennett
雷蒙德·斯图尔特-威廉姆斯
模式单人
发行日1951年5月5日 (1951-05-05)
Close

运用了视觉效果的尼姆罗德可能属于首批早期电脑游戏。它在1947年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已知最早的互动式电子类游戏)面世仅四年后出现,也晚于类似的特制游戏机“大脑伯蒂”一年。然而,尼姆罗德没有电子屏幕,仅透过灯泡显示游戏状态,又未必符合电子游戏的某些定义。

开发

1951年夏天,英国在全国各地举办不列颠节英语Festival of Britain,旨在宣扬英国对科学、科技、工业设计、建筑、艺术的贡献,同时纪念百年前的万国工业博览会[3]。英国工程公司和新兴电脑开发商费兰提英语Ferranti承诺为展览制作一项展品[4]。1950年未,不久前才在剑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并毕业的澳洲籍员工约翰·麦克皮斯·班尼特英语John Makepeace Bennett,提议费兰提可以制作一台能够游玩尼姆游戏的电脑[4]。在该游戏中,玩家轮流从一排道具中取走一个或者多个道具,依规则不同,取走最后一个道具的可能是输家或赢家;游戏选项则可透过数学来模拟[4]。班尼特的建议据悉是受到早期尼姆游戏机“Nimatron英语Nimatron”所启发,该机器曾于1940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4][5]。Nimatron由爱德华·康登设计,西屋电气以机电继电器制造,重量超过一吨[6]。虽然班尼特的建议是款游戏,但他的目标却是借着这款数学游戏来展示电脑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从而展示费兰提的电脑设计和编程能力,而非娱乐大众[4]

看起来,我们试图让机器玩游戏的举动只是浪费时间。事实并非如此,游戏理论极其复杂,因此能够玩复杂游戏的机器也可以被编程来解决非常复杂的实际问题。
售予不列颠节参加者的尼姆罗德小册子如此写道[7][8]

费兰提在1950年12月1日开始制造电脑,工程师雷蒙德·斯图尔特-威廉姆斯(Raymond Stuart-Williams)把班尼特的设计转化为一台能运行的机器[4]。开发工序于1951年4月12日完成,成品宽3.7米(12呎)、深2.7米(9呎)、高1.5米(5呎),大部分体积被真空管和显示游戏状态的灯泡占据,电脑实际占用的体积只占整体百分之二[4]。尼姆罗德外型是个带有灯板的大盒子,前面有个凸起的板面,上方设有与灯泡相对应的按钮,而这些按钮代表着玩家可以移除的物体[5]

玩家会在控制板前按下按钮来下棋,机器设有两个灯板,一边显示游戏状态,另一边显示电脑在下棋时的运算结果[5]。电脑设有多种运算速度,可快可慢,以便演示者可以准确地描述电脑的实时操作[7]。附在尼姆罗德上的视觉指南解释了电脑在其回合所采取的行动,显示可能的游戏状态,以及它们如何透过灯光表示[5]。游戏过程中,灯泡也会在指示轮到哪位玩家的回合以及判定哪一方获胜时适时亮起[7]

展示

Thumb
机器示意图

1951年5月5日,尼姆罗德以“尼姆罗德数位电脑”名义在不列颠节上亮相,费兰提标榜它“比想像的更快”、是个“电子大脑”[4]。电脑专门游玩尼姆游戏;玩家会坐在增高架上操作,演示者则坐在增高架和电脑之间的另一边[5]。电脑可以游玩传统或逆向版本的尼姆游戏[5]。费兰提又以一先令六便士的价钱向参观者出售尼姆罗德简短指南,内里说明了电脑如何运作,尼姆罗德如何运作,同时宣传公司的其他发展[7]。指南亦解释,费兰提透过游戏来展示机器的力量并不意味着它是用于娱乐,并比较尼姆游戏的数学基础与国家经济建模[7]电脑科学先驱艾伦·图灵是其中一位曾游玩尼姆罗德的玩家[9]

虽然尼姆罗德是用作技术演示,但大多数参加者对于玩游戏更感兴趣,而非它背后的编程和工程逻辑。班尼特宣称“大多数公众都非常高兴地盯着闪烁的灯光,并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记者保罗·詹宁斯(Paul Jennings)声称,所有不列颠节参加者在到达“非常可怕”的“巨型灰色冰箱”时都“停下脚步”。[4][8]

1951年10月,不列颠节结束后,尼姆罗德便被运往柏林并在工业展上展出三周[8][10]。期间,尼姆罗德吸引了众多观众,同时为他们带来深刻印象,当中包括西德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8][10]。随后,费兰提又把尼姆罗德运至多伦多作短暂展示[10]。后来,费兰提认为尼姆罗德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把它拆除[8][10]。由于尼姆罗德并非娱乐产品,以致后来诞生的任何一款游戏均未有以它作为游玩平台,而费兰提则继续致力于设计通用电脑[5]。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多台电脑利用尼姆游戏作为示范程序,包括挪威的NUSE(1954年)、瑞典的SMIL英语SMIL (computer)(1956年)、澳洲的SILLIAC英语SILLIAC(1956年)、波兰的奥得英语Odra (computer)玛丽安巴德,1962年)、荷兰的Nimbi(1963年)、法国的阿提尼亚(1963年)[5]

尼姆罗德是在1947年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已知最早的互动式电子类游戏)面世仅四年后制作的,也晚于类似的特制游戏机“大脑伯蒂”(最早运用视觉效果的电脑游戏)一年[4][11][12]。根据某些定义,尼姆罗德属于首批早期电子游戏,可能第二款面世的作品[13]。虽然定义各不相同,但之前的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是款单纯基于模拟电路的游戏,即使尼姆罗德和大脑伯蒂没有电子屏幕,至少它们有在电脑上运行[13]。1952年,以软件为基础的井字棋游戏《OXO》以及由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编程的西洋跳棋程序先后面世,是首批在电子屏幕上显示视觉效果而非透过灯泡展现结果的电脑游戏[5][12][14]

备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