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 beat是一项发源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校园文化,意思是Demonstration of beat[1],即拍手脚踏地并叫口号的行为:“大群学生在搞活动的时候,穿着代表自己属会或学院T-shirt,然后一字排开,一边用脚大力踩地,用手配合打拍子,另一边大声叫喊口号,一大班人玩得好过瘾”[2],通常在庄活动宣传和迎新营时学生会进行Dem beat来吸引人注意,同时据称也有建立队员认同感和团结精神的用途。

香港大学亦有与Dem Beat相似的校园文化 - Dem Cheer 。“Dem Cheer”和“Dem Beat”常常被混淆。从历史上看,“Dem Cheer”比“Dem Beat”发展得更早,来自于香港大学1912年创立首间宿堂 - 圣约翰学院后发展到不同舍堂,只会于联合舍堂文化、运动比赛、迎新活动或迎新营进行。除了联合舍堂喝彩比赛(Inter-hall Cheer Competition)外,很少会于校园内进行[3]。而“Dem Beat”则主要起源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学生会干事宣传,后来逐渐发展到其宿舍中,常见于不同学生会宣传高峰期于校园内进行。

除了发展时间的差异外,“Dem Cheer”和“Dem Beat”在本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Dem Beat”主要使用广东话,强调押韵和有趣的短句,通常伴随着重复的拍手和单脚击地的动作,以强调节奏感,因此得名“Dem Beat”。这种表演通常由一位高年级学生(俗称大组长)在高处带领,例如站在餐厅的圆桌上。参与者不必像军队那样整齐排列,而是围绕着带领者进行活动。

这些差异使得“Dem Cheer”和“Dem Beat”在形式和氛围上各具特色,分别展现了各自宿舍文化的独特性。

争议

在中大,通常开学后一两个月的上庄高峰期,中大大学站广场、康本国际学术园及范克廉楼文化广场每逢早上、中午和傍晚人流故多的时间都成为中大Dem beat的热门地点,更有几个不同团体排队轮流Dem beat的情况出现。然而Dem beat对部分人士而言十分滋扰,在2009年则发生过“SCBA Dem beat事件”:当时正举行中大日本文化祭,但逸夫书院(SC)的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突然开始dem beat宣传,期间一名外国女士认为Dem beat对她构成滋扰,上前阻止,但同学没有理会,引起广泛讨论[4]。此外,亦有人对这种校园文化感到不解,认为行为荒诞、反智,质疑其所谓团结的意义[5]。2009年,中大学生报一篇名为《校园文化:被逼大杂烩》的文章也批评Dem beat这类行为是透过群体压力对人压迫,使大部分人无法抗拒要参与其中[6]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