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尾未能獨立的被驗證。當一顆彗星接近內太陽系,太陽輻射導致彗核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並且夾帶著塵埃顆粒一起流出。這些被釋放出的塵埃和氣體形成一個極為巨大,但也極端脆弱的大氣層包圍著彗星,稱為彗髮 ,太陽的輻射壓和太陽風施加在彗髮上的力導致一個巨大的彗尾形成,並且它的方向永遠是離開太陽的。
彗星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長達一天文單位。
达摩克型小行星達摩克型小行星是像(5335) 達摩克里斯和1996 PW這兩顆,有著像哈雷彗星這種哈雷族彗星的軌道週期,或長週期與高離心率軌道,但不會顯示彗髮或尾巴的小行星。大衛·朱維特定義達摩克型小行星為相較於木星的蒂塞朗參數小於或等於2的的天體(TJ ≤ 2);而日本天文學家中村彰正建議,符合以下兩項條件之一的小行星,即可將之列入達摩克型:
海爾-博普彗星一般彗星的彗尾多由氣體和塵埃所組成,但海爾-博普彗星的彗尾卻帶有金屬元素鈉,只能以配合特定濾波器的強大儀器觀測。以往也曾有人觀測過金屬鈉從彗星中釋出,但從彗尾釋出則屬首次發現,因此這是最令人振奮的發現之一。該彗尾包含鈉原子(非離子),其長度可達5000萬公里長。 據觀測,該彗星的金屬鈉來源是來自其彗髮
布朗平彗星2米望遠鏡對這顆小行星做進一步的觀測,看見這顆小行星有微弱的彗髮,支持2003 WY25是迷蹤彗星,或者曾是它的一部分的看法。 2013年7月,這顆彗星再度爆發,由泛星計劃重新發現,正式編號為 289/P。 D/1819 W1已被建議是鳳凰座流星雨的來源,這個流星雨在1956年首度被觀測到。對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