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全是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理论,常与“三突出”、“红光亮”共同使用,意为小说绘画电影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需要形象高大而且完美无缺[1][2][3]

Thumb
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之一《沙家浜

历史

高大全理论的产生与江青姚文元以及时任文化部长于会泳有密切关系,后来成为文革时期的文艺指导原则之一[4];文革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以及样板戏都受这些思想的影响[5]

高大全理论源自以毛泽东为题的作品,该理论要求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要是形象高大、没有缺点的完人;如电影《金光大道》中的主角“高大泉”(为“高大全”的谐音)就是一例[1][6]。另外被认为体现此思想的作品有雕塑《农奴愤》[3]、样板戏《沙家浜[7]以至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6]

文革结束后,高大全理论受到批判,文学艺术作品也开始脱离高大全理论的影响[2][8][9];例如70年代后期出现“伤痕美术”现象,为对文革时代及社会现实的揭示及反思。[2]

同时期台湾因处于戒严时期,部分战争题材的电影也存在与高大全相似的明显人为修造痕迹[10]

评论

Thumb
文革时期宣传画等美术作品也深受高大全、三突出、红光亮等理论的影响[11]

段善策在《破晓将至:中国电影研究》中评论道,高大全、“近大亮”的主人公以及与高大全对应的反面人物“远小黑”,造成了人物描绘的扁平化、单一化[12]。高建平指出,在文革时期的政治高压下,许多文学作品受高大全理论的影响,令刻画出的人物虚假、单薄[13]

另一方面,刘润为的评论认为文革后部分文艺作品为避免高大全的模式,出现了刻意“躲避崇高”,过度赞扬“游戏人间”的生活方式或夸大人性丑恶面的倾向[14]。法律学者郝铁川曾流露出对高大全创作模式的怀念[7]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