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部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浑,又称陆浑之戎、贲浑戎[注 1],中国古代部落,为允姓之戎的分支。陆浑在春秋时,原在秦国活动,后其领土迁至河南一带,居住于陆浑,成为晋国附庸。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被晋国消灭,其部落成员分散在楚国及河南,之后消失。
陆浑,源出允姓之戎,居住在陆浑,以此得名。在秦国、晋国的西北一带活动[1][2]。
前666年,晋献公自戎娶二女,小戎子生夷吾,为日后的晋惠公[3]。小戎子为允姓[4],晋惠公之母可能出于陆浑。晋惠公曾因骊姬之乱出亡秦国,回国即位后,开始将陆浑部落带往晋国[1][2]。
前649年,周襄王时代,发生王子带之乱,陆浑部落也曾参加[5][6]。
前638年,秦国与晋国将他们迁到河南伊川[7][8][9]。
前606年,楚庄王征伐陆浑,至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慰问,楚庄王问九鼎轻重[10]。
前587年,晋国率陆浑等侵宋[11]。
前534年,晋国率阴戎伐周[12]。周景王派詹桓伯责备晋平公,提到阴戎是由晋惠公引进中原[1]。杜预认为,阴戎即陆浑[2]。
晋楚争霸期间,晋国怀疑陆浑与楚国勾结。前525年八月,晋国荀吴率军消灭陆浑,其国君(陆浑子)出奔至楚国,其部落逃至甘鹿(今河南嵩县)[13]。此后对陆浑的记载消失,河南的陆浑县与陆浑山等等地名源自这个部落[14],为陆姓的其中一个来源[15][16]。
在春秋时期,陆浑戎原居于陆浑,因此得名。其地在秦晋的西北方[8],约当河套地区,顾颉刚考证约在渭水之南,终南山一带。晋惠公时代将他们带往晋国。前638年,秦国与晋国将陆浑部落迁至河南伊川,此地后来也被改称为陆浑[9]。
在被晋国击败之后,其国君出逃至楚国,剩下余部逃往甘鹿。顾祖禹《方舆纪要》认为甘鹿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据《水经注》,甘水出自鹿蹄山,附近为陆浑旧城[17],在今河南嵩县西北。因此甘鹿应是指今河南宜阳、嵩县一带[18][19]。
杜预认为,阴戎即陆浑之戎。晋国将此地带称为阴地,因此地居河南山北,故称阴地[20][21]。陆浑被称为阴戎,可能是因为迁至伊川之后,居在阴地,故称。但在史书记载中,阴戎与陆浑并称,因此可能是不同的部落。陈槃认为,陆浑戎与阴戎的先祖相同,但因居地不同,而有不同称呼[22]。
杜预认为,九州之戎,即陆浑戎,即阴戎。
学者陈槃与余太山认为在陆浑国被灭之后,一部分部众被编入九州之戎中,所以九州之戎也被称为陆浑。陈炫玮认为,九州之戎为陆浑戎、扬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与阴戎,九个族群的合称[23]。
若据杜预说法,陆浑起源于敦煌,则陆浑可能是月氏的后代。
据东汉荀济引用《汉书》记载,称塞种与陆浑皆为允姓之戎后代[24]。学者杨宪益与饶宗颐等主张陆浑戎为塞种。余太山认为允姓之戎为少昊后裔,后西迁发展为塞种,塞种建立了月氏与贵霜王朝,由于塞种人与吐火罗人同样皆源自原始印欧人[25][26]。余太山进一步推测,与允姓之戎相同,其他源自黄帝的氏族,可能皆带有原始印欧人血统[27]。
中华民国学者刘节考证,允字古字与羌、姜相近,因此允姓之戎即姜姓之戎,皆源于羌族。陆浑虽有源自姜姓与允姓两种不同说法,但不冲突[28]。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冉光荣等人[29],认为伊洛之戎与陆浑戎等,皆为姜姓之戎,与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黄烈等人支持这个说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