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四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从常备新军右镇改变而来,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辖第七协和第八协。
陆军第四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建军起源为袁世凯所练的武卫右军之一部,在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全面重整新军番号时,将该镇更名为陆军第四镇,驻直隶马厂(天津南60公里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辛亥革命之前,统制是吴凤岭[1]。第七协统领陈光远。第八协统领王遇甲。从部队建军起源可知,陆军第四镇的人事光谱上属于与袁世凯最亲近的一群,也影响了清末民初时期该部队的使用方式。
武昌起义发生时,代理统制是王遇甲,7协协统陈光远,8协协统王遇甲兼。该镇曾被编入第一军,由荫昌指挥,南下湖北镇压革命党人。不久,第一军由冯国璋接手,调王遇甲进总司令当参议,提拔陈光远为四镇统制,李厚基为7协协统。
民国初年,由杨善德接任该师师长,改名为陆军第四师。因镇压二次革命所需进驻淞沪。在袁世凯病死后,杨善德依附在第四镇的旧长官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的运用武力之一。接任杨善德的陈乐山有着相同的政治依附纽带,因此在杨善德病死后与继任的任浙江督军卢永祥维持良好关系。
在江浙战争中,皖系输给了直系,导致第4师遭到孙传芳收编,由陆军第二师系统的谢鸿勋指挥第四师,陈乐山逃往日本。同年10月虽然直系失败,使得陈乐山回国重新取得第四师控制权重建部队。重建后的第四师在民国十四年的反奉战争再度败于孙传芳部队,师长陈乐山逃入上海租界,部队指挥权由夏兆麟接手。
在江浙战争以后,因为第4师多度战败、遭敌对军阀收编,使得军队主要干部与士兵大量流失。孙传芳第二次收编第4师后由谢鸿勋再度接手部队指挥权,虽然名称还在,但已经不具备与其它北洋六镇部队同等的战力。
第4师最后一场大型作战,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的1926年9月在江西省一系列战役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交战(修水战斗、铜鼓战斗、高安战斗、第四次南昌战役、箬溪战斗),全师遭到歼灭,谢鸿勋在战役中负伤后送,最终伤重战死。以袁世凯清末练兵新军为基础的陆军第4师自此告终。
- 重建
孙传芳在江西省遭受挫败后于1926年12月一度重建陆军第4师,由同样是陆军第二镇系统培育的彭得铨担任师长,隶属于五省联军第二方面军,该师由彭得铨指挥的陆军第十二混成旅扩编,而该旅的建制基础为自福建地方部队改编的浙江陆军第一混成旅组成,战力与血统承袭关系均已旧有新军全然无关。该师跟随孙传芳撤往长江以北,最后改称为安国军第一军第四师,先是由郭华宗指挥,后交由上官云相指挥。此部队最终投降归附国民革命军,为国民革命军第47师组成之一部分。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